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同在太原。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尝召访之,俭日: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中书侍郎。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高祖惊,日: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尽簿怀恩赀产赐俭。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日:卿观颉利可取乎?对日: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尚书。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日: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日: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坐小法,贬光禄大夫。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赠开通仪同三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日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B.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C.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D.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戎狄,古代华夏族成四方的少数民族为东戎、南蛮、西夷、北狄,后来戎狄常常混称
B.民部,即礼部、吏部、民部、刑部、工部、兵部的六部之一,属于尚书省。唐代避太宗讳,改成户部
C.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有平调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赠爵位官职以示褒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俭富有政治远见。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
B.唐俭为人不拘小节。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身居高位,在官任上却不好处理政事,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
C.唐俭屡建奇功。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在击败突厥过程中立下大功。
D.唐俭善于因势利导。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
(2)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4 08:0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人也。祖烈,周骠骑大将军,历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慎,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绍幼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少补隋元德太子千牛备身。

义旗建,绍自京间路趣太原。时建成、元吉自河东往,会于道,建成谋于绍曰:“追书其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今欲且投小贼,权以自济。”绍曰不可追既急宜速去虽稍辛苦终当获全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以为功徒然死耳建成从之,遂共走太原。入雀鼠谷,知已起义,于是相贺,以绍之计为得。授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大军发晋阳,兼领马军总管。将至霍邑,绍先至城下察宋老生形势,白曰:“老生有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来出战,战则成擒矣。”及义师至,老生果出,绍力战有功。下临汾,平绛郡,并先登陷阵,授右光禄大夫。隋将桑显和来击,孙华率精锐渡河以援之,绍引军直掩其背,与史大奈合势击之,显和大败,因与诸将进下京城。

武德元年,累迁左翊卫大将军。寻从太宗平薛举,破宋金刚,攻平王世充于洛阳,擒窦建德于武牢,封霍国公,赐实封千二百户,转右骁卫大将军。吐谷浑与党项俱来寇边,命绍讨之。虏据高临下,射绍军中,矢下如雨。绍乃遣人弹胡琵琶,二女子对舞,虏异之,驻弓矢而相与聚观。绍见虏阵不整,密使精骑自后击之,虏大溃,斩首五百余级。贞观元年,拜右卫大将军。二年,击梁师都于夏州,平之。转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七年,加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谯国公。十二年,寝疾,太宗亲自临问。寻卒,赠荆州都督,谥曰襄。

(选自《新唐书·柴绍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绍日/不可/追既急/宜速去/虽稍辛苦/终当获全/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以为功/徒然死耳/
B.绍日/不可追/既急/宜速去/虽稍辛苦/终当获全/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以为功/徒然死耳/
C.绍曰/不可追/既急/宜速去/虽稍辛苦/终当获全/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以为功/徒然死耳/
D.绍日/不可/追既急/宜速去/虽稍辛苦/终当获全/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以为功/徒然死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兼领,一并管领,兼任。汉制:兼,指除任本职之外又任其它官职;领,指职位低的官兼任职位高的官。
B.累迁,指多次迁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左迁降级贬官。
C.实封,食其封户之租税。唐朝封户有实、虚之别,虚封则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是虚名。
D.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创基立业日“太”,功高者日“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绍出身显赫,祖辈父辈都曾在朝为官。他的祖父曾在周朝任骠骑大将军,历任两周刺史,父亲曾任隋朝官职,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受封赏。
B.柴绍富有远见,能够审时度势。他果断指出建成所作打算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并指明正确的道路。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C.柴绍富有谋略,善用计策制胜。在吐谷浑和党项侵犯边地时,柴绍派人弹奏胡人的琵琶,让两个女子相对跳舞,使敌兵无心作战,阵脚大乱,大败敌军。
D.柴绍对大唐忠心耿耿,深受皇帝宠爱。他一生不断为朝廷征战,追随皇帝走太原、平薛举等等,累建功勋,受到封赏;他卧病时,唐太宗亲临探望。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追书甚急,恐已起事,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
(2)老生有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来出战,战则成擒矣。

同类题2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

君讳舜钦,字子美。君之祖讳易简,文章有名,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官至工部郎中。君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非所好也,已而锁其厅去。举进士中第,知蒙城县。丁父忧,服除,迁大理评事。

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召试,得集贤校理。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其后三四大臣继罢去,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六经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辩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B.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垦/落笔争为人所传
C.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D.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深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    诮:讥讽
B.范文正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    设施:实施
C.乃以事君 中:中伤
D.大涵肆于六经 涵肆:潜心竭力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去掉后对意思表达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犹可伸地下B.文章有名
C.已而锁厅去D.会客皆一时贤俊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舜钦生于官宦世家,结交之人亦为当朝名士,职位虽低,却敢议论朝廷大事。
B.皇帝重用范文正公、苏舜钦等三四位大臣推行改革措施,却因小人阻挠而失败。
C.苏舜钦因被小人告发用卖旧公文纸所得的公款宴请宾客而获罪,被除去了官籍。
D.自苏舜钦去世之后,与他同案被牵连的大臣都被再度起用,官位显赫重登朝堂。
【小题6】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
②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小题7】本文开头写“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 分条概括杜氏的“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皋始仕为建陵挽郎,诸帅府更辟,擢监察御史。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至是,云光谋请皋为帅,将劫以臣泚。别将翟晔伺知,以白皋。云光懼不克,率众出奔,至汧阳,遇泚奴使皋所。皋迎劳,先纳奴,伪受泚诏。即让云光曰:“既去而复,何也?”对曰:“向未知公之命,故去;今还,愿与公同生死。”皋曰:“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云光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明日,置酒大会,奴、云光与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庑,酒行,尽杀之,以其首徇。又驰使吐蕃与连和,陇坻遂安。
贞元初,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初,云南蛮羁附吐蕃,其盗塞必以蛮为乡道。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皋上言:“礼让行于殊俗,则怫戾者化,愿皆封以示褒进。”诏可。又明年,云南款边,求内属,约东蛮鬼主骠傍、苴梦冲等绝吐蕃盟。
初,东蛮地二千里,胜兵常数万,南倚阁罗凤,西结吐蕃,狙势强弱为患,皋能绥服之,故战有功。西山羌女、诃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清远、咄霸八国酋长,皆因皋请入朝。乃遣幕府崔佐时由石门趣云南,而南诏复通。
顺宗立,诏检校太尉。会王叔文等干政,皋遣刘辟来京师谒叔文曰:“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南,则惟君之报。不然,惟君之怨。”叔文怒,欲斩辟,辟遁去。皋知叔文多衅,又自以大臣可与国大议,即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笺太子,暴叔文之奸,且劝进。会大臣继请,太子遂受禅,因投殛奸党。是岁,皋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曰忠武。
(选自《新唐书·韦张严韩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B.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C.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D.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将指秦、汉时代,军中别部之统领官,也就是配合主力军作战的将领。
B.南诏是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因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起于古时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
D.谥号指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去世后朝廷给予的褒扬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皋有智慧,用计谋斩杀叛贼。牛云光与朱泚家奴想劝韦皋投降叛军,韦皋假装接受诏书,缴械了牛云光的武装,宴会中埋设伏兵斩杀了他们。
B.韦皋上疏礼让异族,教化褒进叛逆者。韦皋在计取云南斩断吐蕃右臂后,提出礼让异族,叛逆者也会归化,以封爵来褒奖进用,得到皇上赞同。
C.韦皋平定征服西南,战功显赫。东蛮依仗吐蕃、阁罗凤及善战精兵,成为边患,韦皋征讨平定,迫使东蛮、西山羌女、诃陵等与吐蕃断盟。
D.韦皋敢于揭露奸佞。唐顺宗时,王叔文等人干预国家大事,韦皋上疏请求太子监国理政,并揭露王叔文等人的奸佞,使他们得到惩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
(2)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南,则惟君之报。不然,惟君之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纕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杏,亦不质名氏。稽等叹骇。十入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能曹参军。

会吐蕃乞和,钦陵①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无振充使,因砚虏情。还,上 疏日:“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娑等来降,因诏元振率骑往迎。

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首鸟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鸟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振夜盾,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逐不敢逼杨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教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诸宰相走伏外者,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将斩之。张说等谏乃赦死,流新州。开元元年,帝思旧功,起为饶州司马,怏怏不得志,道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有删改)

(注):①钦陵:当时的吐落首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法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B.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C.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D.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凭借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B.“牙帐”,指中国古代将帅所居营帐,也指匈奴、鲜卑、羌、回鹤、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都。
C.“司马”,殷商时代始置,负责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少保”是皇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近臣,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元振乐善好施。在太学时常接济穷人,曾经把家里送来的四十万贯钱全部借给陌生人,还帮他办理了丧事,薛稷等人听说后都赞叹吃惊。
B.郭元振文采斐然。武则天本来要责问其铸造私钱、贩卖人口之事,但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看到其献上的《宝剑篇》更是大加赞赏。
C.郭元振深谋远虑。针对吐番的问题,郭元振向武后提出离间之计,武后听从了他,后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吐番发生内乱,首领钦陵被杀。
D.郭元振忠君报国。玄宗诛杀太平公主时,宰相们纷纷逃到外省,只有郭元振率领军队护卫皇帝,事情平定后他还在中书省宿卫了十四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1)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
(2)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1)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呼,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注】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欧阳修所处时代,北宋受到契丹和西夏不断侵扰,忍辱求和。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B.颔联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豪迈。
C.颈联中“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含蓄委婉,对仗工整,耐人寻味。
D.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E. 诗人面对现实,在痛苦的心情中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饱含愤懑之情的悲歌。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