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 桑 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小题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
【小题2】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2-20 07:0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C.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D.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式,以荫为太子正字,擢贤良方正科,累迁殿中侍御史。大中中,为晋州刺史,饰邮传,器用毕给。会河曲大歉,民流徙,他州不纳,独式劳恤之,活数千人。时特峨胡亦饥,将入寇汾、浍,闻式严备,不敢道境,报其种落曰:“晋州刺史当避之!”以善最称。徙安南都护。故都护田早作木栅,岁率缗钱,既不时完,而所责益急。式取一年赋市芍木,竖周十二里,罢岁赋外率以纾齐人。浚壕缭栅,外植刺竹,寇不可冒。后蛮兵入掠锦田步,式使译者开谕,一昔去,谢曰:“我自缚叛獠,非为寇也。”初,交阯数有变,惧式威,不自安,相率夜围城,合噪:“请都护北归!”式徐被甲,引家僮乘城责让,矢旝交发,叛者走。翌日,尽捕斩之。宁国剧贼仇甫乱,明越观察使郑祗德不能讨,宰相选式往代,诏可,因至京师。懿宗问方略,对曰:“第假臣兵,寇不足平也。”左右宦要皆曰:“兵众则馈多,当惜天下费。”式奏:“盗若猖狂,天诛不亟决,东南征赋阙矣,宁得以亿万计之乎?兵多则功速费寡。二者孰利?”帝顾左右曰:“宜与兵。”于是诏益许、滑、淮南兵。式发自光福里第,麾帜皆东靡,猎猎有声,喜曰:“是谓得天时矣!”闻贼用骑兵,乃阅所部,得吐蕃、回鹘迁隶数百,发龙陂监牧马起用之,集土团诸儿为向导,擒甫斩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余姚民徐泽专鱼盐之利,慈溪民陈瑊冒名仕至县令,皆豪纵,州不能制。式曰:“甫窃发,不足畏;若泽、瑊,乃巨猾也。”穷治其奸,皆榜死。咸通三年徐州银刀军乱以式检校工部尚书徙武宁节度使诏淮南兵自随视事三日悉以计诛乱兵会诏降武宁为团练罢归终左金吾大将军。

(选自《新唐书·王式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咸通三年/徐州银刀军乱/以式检校工部/尚书徙武宁/节度使诏淮南兵/自随视事/三日悉以计诛/乱兵会诏降/武宁为团练罢归/
B.咸通三年/徐州银刀军乱/以式检校工部/尚书徙武宁节度使/诏淮南兵自随/视事三日/悉以计诛乱兵/会诏降武宁/为团练罢归/
C.咸通三年/徐州银刀军乱/以式检校工部尚书/徙武宁节度使/诏淮南兵自随/视事三日/悉以计诛乱兵/会诏降武宁为团练/罢归/
D.咸通三年/徐州银刀军乱/以式检校工部尚书/徙武宁/节度使诏淮南兵/自随视事三日/悉以计诛乱兵/会诏降武宁为团练/罢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良方正:古代选官的科目之一,始设于汉文帝,被举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唐宋时亦设此科。
B.善最:唐代官吏考功之法,分四善、二十七最,合善最以分等次。因亦以“善最”代指优异的政绩。
C.都护:都护府长官。都护府是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
D.回鹘:又作回纥,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回族祖先。主要分布于宁夏,在内蒙古、甘肃等地也有散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式关心民生,体恤民情。任晋州刺史时,河曲歉收,百姓流离,他州都不接纳,只有王式赈济灾民,活者甚众;任安南都护时,他免除赋税来缓解百姓负担。
B.王式镇守边疆,沉稳有法。蛮兵入侵锦田步,他派人晓谕,蛮兵很快撤离并道歉;交5止叛军夜问围城呼喊,他不慌不忙,披甲登城斥责叛军,后全部捕杀他们。
C.王式虑事深远,见解过人。平定宁国大贼仇甫叛乱时,在场权臣都认为兵马多了花费就大,而王式认为叛贼不平,东南的赋税损失更大,应多派兵马,速战速决。
D.王式执法严格,除恶务尽。余姚徐泽独占鱼盐之利,慈溪陈瑊冒名顶替官至县令,两人都骄横放纵,州府不能制服,王式彻底查办二人罪行,将他们捶击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都护田早作木栅,岁率缗钱,既不时完,而所责益急。
(2)懿宗问方略,对曰:“第假臣兵,寇不足平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畸,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痔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改和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B.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C.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D.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汉代应荐举、科举的人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叫“对策”。后代也有用这种方法取士的。
B.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亦谓以文书征召、晓喻或声讨。文中用前者意。
C.星分翼轸,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作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D.《易》,《周易》的简称。它与《诗》《书》《礼》《乐》《春秋》并称为“六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横溢。他年幼时就善写文章,曾挑出颜师古所注《汉书》的错误,上书刘祥道后得到表奏推举。
B.王勃喜好医学。他被逐出沛王府后,曾请求补授虢州参军;后来还跟长安人曹元行医学习。
C.王勃缺少政治的敏锐性。他出于戏谑之心写了《微英王鸡》,还因为害怕私藏官奴曹达之事暴露而将其杀害。
D.王勃的文学才名颇受赞许。膝王阁宴会时,都督后来很欣赏他;而杨炯等评议者也非常认可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福畸,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痔而卒,年二十九。
(2)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宁,本名旰,卫州人。世儒家,而独喜纵横事。从李宓讨云南,行军司马崔论悦之,荐为牙将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及武为剑南节度使,心欲与俱西,而利非所属,使宁自为计。宁曰:“节度使张献诚见疑,难辄去。然献诚嗜利,若厚赂之,宁可以从大夫矣。”武然之,以奇锦珍贝遗献诚,且求宁,献诚果喜,令自移疾去。武遂奏为汉州刺史。吐蕃引杂羌寇西山,破柘、静等州,有诏收复。于是武遣宁将而西,既薄贼城,城皆累石,不得攻,惟东南不合者丈许,谍知之,乃为地道,再宿而拔,拓地数百里。虏众惊相谓曰:“宁,神兵也!”。

永泰元年,武卒。行军司马杜济、别将郭英干皆请英干之兄英乂为节度使,宁与其军亦丐大将王崇俊。奏俱至,而朝廷既用英乂矣。英乂恨之,始署事即诬杀崇俊,又遣使召宁。宁托拒吐蕃,不还。英乂怒,因出兵,声言助宁,实欲袭取之,即徙宁家于成都。宁惧,益负阻。英乂乃自将讨之,会天大雪,马多冻死,士心离,遂败归。宁闻英乂损裁将卒,下皆恨怒,又毁玄宗冶金像,乃令军中曰:“英乂反,辄居先帝旧宫。”乃进薄成都。英乂阵城西,与宁战,不胜,走灵池,为韩澄所杀。 

大历十四年改兼朔方节度,朱泚乱,帝出居奉天,宁后数日至,帝喜甚。宁谓所亲曰:“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因潸然涕下。杞闻之,思有以构宁于帝。王翃与宁有隙,杞微闻,与谋。会泚行反间,而除柳浑为宰相,署宁中书令。时朔方掌书记康湛为盩厔尉,翃逼湛诈作宁遗泚书献之,杞遂奏:宁初无效顺心,向闻与贼盟署中书令,今果后至,复得所与贼书,反状明甚。若凶渠外逼,奸臣内谋,则大事去矣。”因俯伏歔欷曰:“臣备位宰相,危不能持,颠不能扶,罪当死。帝命左右扶起之,乃召宁至朝堂,云使宣慰江淮。俄而中人引宁幕后,使二力士缢杀之,年六十一。

初,命陆贽草,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没其家,中外冤之,帝乃归其资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B.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C.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D.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横,“九流”之一,起源于“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
B.牙将,唐朝一方节度使的亲兵称作牙军,意为节度之爪牙,牙军的都统称为“牙将”。
C.江淮,“江”即长江,“淮”指淮河,“江淮”狭义上是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制,指皇帝口头下达的命令,秦灭六国后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宁受人赏识。剑南节度使严武通过送锦缎珍宝给贪利的张献诚,索求到崔宁,并上奏让崔宁担任了汉州刺史。
B.崔宁军事才能卓越。他任汉州刺史时,奉命率兵西征,侦察选择了恰当的地点挖通地道,只用了一晚就攻占了城池。
C.崔宁富有谋略。王崇俊被杀后,崔宁识破了郭英乂的图谋,拒不奉命赴召,后来抓住有利时机以平叛之名击退郭英乂。
D.崔宁忠义正直,含冤被杀。朱泚作乱,王翃逼迫康湛伪造崔宁给朱泚的信件献给皇帝,卢杞上奏皇帝诬陷崔宁谋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
(2)宁死,籍没其家,中外冤之,帝乃归其资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祖鷟,字文成,早惠绝伦,调露初,登进士第。考功员外郎骞味道见所对,称天下无双。荐敏锐有文辞,能为《周官》、《左氏春秋》。初,为颜真卿叹赏。大历中,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才任史官,诏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以母老辞不就。丧除,礼部侍郎于邵以闻,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尉。时颜真卿奉使淮西为李希烈①所拘,荐疏奏曰;“真卿受命之后,不宿于家,亲党不遑告别,介副不及陈请,孱僮单骑,即日载驰。真卿逮事四朝,为国元老,忠直孝友,羽仪王室。行年八十,拘囚环堵之间,顾眄钩戟之下,不知悲翁何以堪此!……”卢杞②持之,不报。朱泚反,诡姓名伏匿城中,著《史遁先生传》。京师平,擢左拾遗。诏复用杞为刺史,荐与陈京、赵需等论杞奸恶倾覆不当用,入对挺确,德宗纳之。
贞元元年,帝亲郊。时更兵乱,礼物残替,用荐为太常博士,参缀典仪,略如旧章。刑部尚书关播持节送成安公主于回纥,以荐为判官。还,迁工部员外郎。久之,擢谏议大夫,复为史馆修撰。
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延龄必欲以罪斥废之。会遣使册回鹘毘伽怀信可汗,使荐至回鹘。还为监。吐蕃赞普死,擢荐工部待郎,为吊祭使。荐占对详辩。三使绝域。反次赤岭,被病卒,年六十一,吐蕃传其柩以归。顺宗立,讯至,赠礼部尚书,谥曰宪。荐自拾遗至待郎,凡二十年,常兼史馆修撰,所著书百余篇。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后公然反唐。颜真卿被派前去晓谕大义,因凛然拒降,终被缢死。②卢杞,唐朝宰相、奸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
B.荐将硫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
C.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
D.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唐代名臣、书法家,他的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B.“亲郊”指帝王亲自到郊外祀祭天地。“三岁一亲郊”的制度肇端于秦,宋代趋于稳定。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后经常用来指文人保持节操。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如诸葛亮谥“忠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荐的祖父张鷟,早惠绝伦,进士考试的对答,被称天下无双。张荐也聪敏有才,通晓《左传》等,李涵曾上表推荐说其才可任史官。
B.颜真卿出使被拘,张荐仗义上琉,陈说真卿是四朝元老,品德高尚,年近八十,遭囚受辱,企望皇帝施以援手,奏疏却被卢杞扣压。
C.硃泚反叛平定之后,张荐被提拔为左拾遗,他与陈京等人论说卢杞奸诈邪恶反复无常,入朝应对坚定确切,阻止了德宗对卢杞的任用。
D.一去送回纥公主返乡,再去传旨册封回鹘可汗,三去吊祭吐蕃赞普,张荐多次出使,与西北民族斗智斗勇,赢得了朝廷与异族的敬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党不遑告别,介副不及陈请,孱僮单骑,即日载驰。
(2)反次赤岭,被病卒,年六十一,吐蕃传其柩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