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小题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A.亲者,指与君王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 |
B.国,指诸侯国;郊,指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远鄙,指边远的小邑,“四鄙之萌”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
C.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后九州泛指天下。 |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位。 |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指那些“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
C.墨子指出了富贵人、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王“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