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

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废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元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 贷:宽恕
C.长于《春秋》 《春秋》:是指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五经”之一。
D.遭父丧,服除 服除:守丧期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鲁具有“忠义之节”。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B.师鲁仕途不太顺利。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师鲁军事才能突出。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可谓勤政爱民。在潞州任职,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2)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3 10:1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伶官传》(节选),完成各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其矢,盛以锦囊,负前驱,及凯旋而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臣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注)①嬖伶,受宠的伶人。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根本
B.未及见而士卒离散 贼:偷窃的人
C.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逸享乐
D.周匝于马前     谒:拜见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世言晋王将终也 宦三年矣,未知母存否
B.而皆背晋归梁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尔无忘乃父之志 杳不知所之也
D.负前驱 后人哀之不鉴之列
【小题3】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藏:收藏,包含着庄宗郑重对待父亲遗赠并决心实现其遗志的意味。
B.请其矢,盛以锦囊
请:恭敬地取出,包含着庄宗牢记父亲遗志并以此激励自己的意味。
C.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包含着庄宗尚未全部实现父亲遗志还要继续努力的意味。
D.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还:奉还,包含着庄宗已经实现父亲遗志打算从此纵情享乐的意味。
【小题4】下列语句,不能直接体现“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一项是( )
A.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B.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C.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D.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小题5】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的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③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④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晋灵公不君》)
⑤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阿房宫赋》)
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基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占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愤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B.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愤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C.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愤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D.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愤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字:也称“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时,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 迁:指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进”表示升迁,“转迁”说明调职,“左迁”常指平调。
C. 卒:死亡。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D.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从宋代开始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的具体事务。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来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在滕王阁宴会上曾使都督为之折服而叹为“天才”。
B. 王勃命运坎坷。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后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 滕王阁盛会,都督原非诚心请众宾写序,于是提前让女婿写好序文,以夸耀女婿文才。会上众宾客也都知趣地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慨然应笔,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满。
D. 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是公允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文采远不及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苏武传》)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

注①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②抉:挖出,可译为“搜捕”。 ③捽:揪。④唐昭宗因宦官专权为祸,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写信请朱温发兵。但事情败露,昭宗被宦官劫持。朱温发兵,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为朱温所杀。

(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方其系燕父子组,梁君臣之首,入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者之害,非一也 端:开始
B.能以小善人之意   中:迎合
C.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使:假使
D.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源深女祸    ②入太庙
B.①尽杀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②方其系燕父子
C.①而人主势日益孤 ②抑本其成败
D.①则惧祸之心日益切,把持者日益牢 ②未及见贼士卒离散
【小题3】举,“”,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释说:“举,对举也,从手與声。”本义为双手向上托物,举起;后有多种引申义。下列语句中的“举”字,意义与“举”的本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与“举国同庆”中“举”的意义相同的是_____、_____。(只填序号)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以予人,如弃草芥 (《六国论》)
②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③故方其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伶官传序》)
④后刺史臣荣臣秀才 (《陈情表》)
⑤且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⑥主人下马客在船,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
⑦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鸿门宴》)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5】选文(一)“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一句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6】选文(二)中的《书》指《尚书》,与_____、《春秋》、《礼记》、《周易》四部儒家经典合称为“五经”。
【小题7】《伶官传序》中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你结合选文(一)和选文(二)中的具体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元璹①,隋岐州刺史、沛国公译子也。少以父功拜仪同大将军,袭爵沛国公,累转右武候将军,改封莘国公。大业中,出为文城郡守。义师至河东,元璹以郡来降,征拜太常卿。元璹少在戎旅,尤明军法,高祖常令巡诸军,教其兵事。突厥乙力设代其兄为叱罗可汗,后刘武周将宋金刚与叱罗共为掎角,来寇汾、晋。诏元璹入蕃,谕以祸福,叱罗竟不纳,乃欲总其部落,入寇太原,以为武周声援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颉利嗣立,留元璹,每随其牙帐,经数年。颉利后闻高祖遗其财物,又许结婚,始放元璹来还。高祖劳之曰:“卿在虏庭,累载拘系,苏武弗之过也。”拜鸿胪卿。寻而突厥又寇并州,时元璹在母丧,高祖令墨经充使招慰。及见元璹,责中国违背之事,元璹随机应对,竟无所屈,因数突厥背诞之罪,突厥大惭,不能报。元璹又谓颉利曰:“汉与突厥,风俗各异,汉得突厥,既不能臣,突厥得汉,复何所用?且抄掠资财,皆入将士,而于可汗,一无所得。不如早收兵马,遣使和好,国家必有重赉,币帛皆入可汗,免为劬劳,坐受利益。大唐初有天下,即与可汗结为兄弟,行人往来,音问不绝。今乃舍善取怨,违多就少,何也?”颉利纳其言,即引还。元璹自义宁②已来,五入蕃充使,几至于死者数矣。贞观三年,又使入突厥,还奏曰:“突厥兴亡,唯以羊马为准。今六畜疲羸,人皆菜色。征祥如此,不出三年,必当覆灭。”太宗然之。无几,突厥果败。元璹后累转左武候大将军,坐事免。寻起为宜州刺史,复沛国公。元璹有干略,所在颇著声誉。然其父译事继母失温清之礼,隋文帝曾赐以《孝经》;至元璹事亲,又不以孝闻,清论鄙之。贞观二十年卒,赠幽州刺史,谥曰简。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十二》)
注释:①璹:shú。②义宁:隋朝政权恭帝杨侑的年号,历时7个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
B.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
C.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
D.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爵,是指承袭爵位。爵位,是指天子对贵戚功勋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文中的大业、贞观等均为帝王年号纪年,另外,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也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
C.中国,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赤壁之战》中的“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等。
D.“复封沛国公”中的“封”,指拜官授职,而擢、陟、升均指提升官职,谪、贬均可指降职贬官,迁,可指升级、降级、平级转调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元璹出身王公世家,后率部归顺大唐。他自小在军旅中长大,通晓兵法。唐高祖常派其巡视军营,教授将士军事谋略。
B.郑元璹熟谙边事,擅长与突厥交涉。他曾被颉利可汗扣留在军帐中,归朝后,被唐高祖称赞功绩超过了苏武。
C.郑元璹能言善辩,能随机应对。在与突厥颉利可汗谈判中,他对其晓以利害,剖析祸福,最终使颉利可汗撤兵回国。
D.郑元璹虽然干练机敏,在任职之处很有声誉,但他在孝敬父母方面并没有赢得好的名声,因此,当时的士人都看不起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元璹入蕃,谕以祸福,叱罗竟不纳,乃欲总其部落,入寇太原,以为武周声援。
(2)无几,突厥果败。元璹后累转左武候大将军,坐事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