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宋初,改刑部。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建隆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御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来,言执礼者惟温叟焉。立朝有德望,精赏鉴,门生中尤器杨徽之、赵邻凡,后皆为名士。范杲幼时,尝以文贽温叟,大加称奖,以女妻之。太宗在晋邸,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雍熙初,子炤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
B.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
C.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
D.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楷隶,即楷书、隶书。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成,是汉朝通行的字体;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也叫真书。
B.礼部,古代官署。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掌全国学校事务和科举考试、户籍登记等事务。
C.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D.重午,旧时称端午,也作重五。传统的重午节俗有龙舟竞渡、赠送扇子、悬挂艾蒿、吃粽子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温叟孝顺长辈,闻名一时。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母亲,他放弃了左拾遗一职;他侍奉继母,严遵礼法,闻名于当世。
B.刘温叟善于识人,器重良才。他录取的进土中有部分人被黜免,他因替他们求情遭贬职;他赏识范杲,把女儿嫁给他。
C.刘温叟处事稳重,虑事周全。得知太祖等人夜登明德门西楼,他虑及太祖威名,没有前去谒见,而像寻常一样经过。
D.刘温叟为官清廉,晩年贫寒。他把太宗送给他的钱财都封存好,不予动用;他晚年患病,家里贫困,太祖赐予他财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御楼也。
(2)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3 05:09: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彦敬,本名遥设,部罗火部族人。初名度恭避显宝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伐宋,为钱帛司都管勾。立三省,选为尚书省令史,除都元帅府知事。招谕诸部,授以金牌,行数千里,有功,超迁兵部郎中。熙宗罢统军司改招讨司,遣彦敬分僚属改牌印,谕诸部隶招讨司。还为本部侍郎,迁大理卿,出为通州防御使,改刑部侍郎。怨家告诬开府慎思与西北路部族谋叛,彦敬鞫得其实,海陵嘉之。迁签书枢密院事,以便宜措置边防。

正隆六年,调诸兵伐宋,及调民马,使彦敬主会宁、蒲与、胡里改三路事。改吏部尚书,充南征万户,迁枢密副使。契丹撒八反,枢密使仆散忽土等以无功坐诛,以彦敬为北面行营都统,以便宜往处事,赍御服皮袄。行至北京,闻南征诸军逃归者皆奔东京,度其欲推戴世宗。遂与纥石烈志宁谋,阴结会宁尹、利涉军节度使以图之。

世宗已即位,使石抹移迭、移剌曷补等九人招彦敬,彦敬拒之,使移迭跪。移迭不屈,杀移迭。及完颜谋衍将兵攻北京,彦敬使偏将率兵拒于建州之境,而独吉义先归世宗,蒲速赉称疾不至。世宗密遣人乘夜揭榜于北京市,购以官赏。彦敬恐为人图己,遂归世宗。以为曷速馆节度使。不数月,召为御史大夫。

窝斡栗帝号。诸军马瘦弱,遣彦敬往西北路招讨司市马,因得六千余匹。窝斡败,西走山后。彦敬以新马三千备追袭,屯于夏国两界间。窝斡平,召还为兵部尚书,出为凤翔尹,改太原尹,兼河北东路兵马总管,寻改河中尹。大定九年,卒于官。

(选自《金史·卷八十四列传二十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B.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C.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D.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
B.牌印,中国古代官职人员的令牌和印信,是官员在某地的管辖凭证。
C.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一-级行政区。
D.契丹,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的北方游牧民族,最终为宋所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彦敬擅长骑射,极受重用。他招谕各部人马,被朝廷授以金牌,他行军几千里,功绩显著,破格升为兵部郎中。
B.白彦敬善于筹措,审时度势。他伐宋时善于调集民马.汇聚兵力;听说南征各路军队都跑到东京,于是就和纥石烈志宁谋划推藏世宗。
C.白彦敬既讲气节,又识时务。世宗即位后,派人招降白彦敬,白彦敬拒绝了他们,并杀死了使者移迭,后恐怕被人图谋,于是归顺世宗。
D.白彦敬忠于金朝,为国除奸。窝斡篡夺皇帝尊号,金世宗派白彦敬去买马,就借助所买军马反击窝斡,最终联合其他部队平定窝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怨家告诬开府慎思与西北路部族谋叛,彦敬鞫得其实,海陵嘉之。
(2) 枢密使仆散忽土等以无功坐诛,以彦敬为北面行营都统,以便宜往处事,赍御服皮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之二虫又何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B.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出,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D.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生徒众多。他与尹焞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使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
B.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任用。
C.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
D.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上议。皇帝准备重用吏部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立刻驳回了诏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目。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端知浚仪县,同判定州。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纳款”指向敌人投降归顺;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C.“起居”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后唐明宗,宋沿袭之。
D.“晏”指平;“宫车晏驾”,宫车平稳出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
【小题5】太宗和寇准商议要杀李继迁的母亲,吕端是怎么说服太宗改变主意的?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