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5:4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辁。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那么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那么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令大臣罕有其。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复本官旋:不久B.前驺者知之潜:秘密地
C.命吏归邸辇:乘车D.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比:同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刘温叟“方正清介”的一组是
①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②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③公用不足那么以赃罚物充④视西舍封识宛然
⑤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⑥炳、烨并进士及第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温叟厌恶罚物之名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注官;朝廷免除他的儿子的过失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深甫,字子肃,台州临海人。少颖悟,刻志为学,积数年不寐,夕则置瓶水加足于上,以警困怠。
知处州青田县。侍御史葛邲、监察御史颜师鲁、礼部侍郎王蔺交荐之。孝宗召见,深甫言:“今日人才枵中侈外者多妄诞矫讦沽激者多眩鬻激昂者急于披露然或邻于好夸刚介者果于植立而或邻于太锐故言未及酬而已龃齬,事未及成而已挫抑。于是趣时徇利之人,专务身谋,习为软熟,畏避束手,因循苟且,年除岁迁,亦至通显,一有缓急,莫堪倚仗。臣愿任使之际,必察其实,既悉其实,则涵养之以蓄甚才,振作之以厉其气。”上嘉纳。谕宰臣曰:“谢深甫奏对雍容,有古人风。”江东大旱,擢为提举常平,讲行救荒条目,所全活一百六十余万人。
光宗即位,知阁门事韩侂胄破格转遥郡刺史,深甫封还内降云:“人主以爵禄磨厉天下之人才,固可重而不可轻;以法令堤防天下之侥幸,尤可守而不可易。今侂胄蓦越五官而转遥郡,侥幸一启,攀援踵至,将何以拒之?请罢其命。”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知建康府,改御史中丞兼侍读。上言:“比年以来,纪纲不立。台谏有所论击,不与被论同罢,则反除以外任;给、舍有所缴驳,不命次官书行,则反迁以他官;监司有所按察,不两置之勿问,则被按者反得美除。以奔竞得志者,不复知有廉耻;以请属获利者,不复知有彝宪。贪墨纵横,莫敢谁何;罪恶暴露,无所忌惮。隳坏纪纲,莫此为甚。请风厉在位,革心易虑,以肃朝着。”礼官议祧僖祖,侍讲朱熹以为不可。深甫言:“宗庙重事,未宜遽革。朱熹考订有据,宜从熹议。”
拜少保。乞骸骨,授醴泉观使。明年,拜少傅,致仕。有星陨于居第,遂薨。
(选自《宋史·谢深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人才枵中/侈外者多妄诞矫讦/沽激者多眩鬻/激昂者急于披露/然或邻于好夸/刚介者果于植立/而或邻于太锐
B.今日人才/枵中侈外者多妄诞/矫讦沽激者多眩鬻/激昂者急于披露/然或邻于好夸/刚介者果于植立/而或邻于太锐/
C.今日/人才枵中/侈外者多妄诞/矫讦沽激者多眩鬻/激昂者急于披露/然或邻于好夸刚介者/果于植立/而或邻于太锐
D.今日人才/枵中侈外者多/妄诞矫讦沽激者多/眩鬻激昂者急/于披露/然或邻于好夸/刚介者果于植立/而或邻于太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禄,官爵和俸禄。爵制最早出现在秦朝,西汉沿袭秦制,设爵以赏功。禄制为西汉首创,禄,既指官员的等级,也是官员官俸的数额。
B.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史记·太史公自序》:“迎王践祚,天下归心”中的“践阼”就是此义。
C.纪纲,即纲纪,文中指法纪纲常。《诗·大雅·棫朴》中“勉勉我王,纲纪四方”的“纲纪”即是法纪纲常的意思。
D.宗庙,宗,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庙,供奉祖先的房屋。我国古代有王室祀祖的宗庙,士大夫祀祖的家庙。庙不单祭祖,也可敬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深甫多次进言国事,且很有见地。他对当世人才的评论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和采纳,并因此得到提拔重用。
B.谢深甫一心为国为民,关心人民疾苦。他推行救荒措施得当,严格选拔人才的制度,慎重对待宗庙制度。
C.谢深甫性格耿直,敢于直言。他指出朝纪纲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建议采取严厉措施改变官员思想和朝廷风纪。
D.谢深甫一生仕途较顺利。他曾先后担任青田知县、提举常平、建康知府等职,被封为少傅后得以告老退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愿任使之际,必察其实,既悉其实,则涵养之以蓄其才,振作之以厉其气。
(2)今侂胄蓦越五官而转遥郡,侥幸一启,攀援踵至,将何以拒之?请罢其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间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丈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士而耻此,则豪侠式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悲,有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直闹,赐谥文达。
九龄尝然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同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来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之感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其意;少需,来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者实有肯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B.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C.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D.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小题2】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满岁,维母忧去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不肯简涉猎 非吾之所有
C.士耻此  锲舍之,朽木不折
D.弗造于平至粹之地 丹以荆卿为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聪颖勤奋,遍学百家之说。他小聪慧,深受父兄的熏陶,后来得到许帮助后,更加发奋攻读,昼夜不知倦,因而知识十分渊博。
B.陆九龄虽为儒生,勇担备寇之责。湖南茶寇掠夺庐陵郡,他应众人之求,领导义社布防,调屯兵防御有章法,闲时让众人习射,震慑贼寇。
C.陆九龄自律担当,死后享有殊荣,在兴国任上比较闲暇,却并不放任自己,依然衣冠整肃:死前仍牵挂全国的学术人才,死后被追封为朝奉郎,直秘阁。
D.陆九龄致力礼学,潜心训导后学,他继承父亲志向,修习礼学,与弟陆九渊以师友相处,相互学习:对前来求学的人,他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肯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2)人之感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撒,适固其意。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痒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阙是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聘请老师,讲论经学,不仅改变了当地原有的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运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做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相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朝廷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对收复失地念念不忘,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勔,字伯猷,彭城人也。少有志节。孝建初,遣费沈伐陈檀,不克。乃除勔龙骧将军,勔既至,率军进讨,随宜翦定。还,除新安王刘子鸾抚军中兵参军,遭母忧,不拜。太宗即位,加宁朔将军。会豫州刺史殷琰反叛,征勔还都,假辅国将军,率众讨琰。琰婴城固守,勔内攻外御,战无不捷。善抚将帅,以宽厚为众所依。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即时解马与广之。及琰开门请降,勔约令三军,不得妄动,城内士民,秋毫无所失,百姓感悦,生为立碑。泰始三年以勔为征虏将军勔使司徒参军孙昙瓘督义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瓘大破之虏上其北豫州租勔招荒人邀击于许昌虏众奔散淮西人贾元友上书太宗,劝北攻悬瓠①。上以所陈示勔,勔对曰:“臣窃寻元嘉以来,伧荒远人,多干国议,负担归阙,皆劝讨虏。鲁爽诞说,实挫国威,徒失兵力,虚费金宝。界上之人,唯视强弱,王师至境,必壶浆候途,裁见退军,便抄截蜂起。”太宗纳之,元友议遂寝。勔以世路纠纷,有怀止足,求东阳郡。上以勔启遍示朝臣,莫不称赞,咸谓宜许。勔经始钟岭之南,以为栖息,聚石蓄水,仿佛丘中,朝士爱素者,多往游之。太宗临崩,顾命以为守尚书右仆射。元徽初,桂阳王刘休范为乱,奄至京邑,加勔领军,镇扞石头城。既而,贼众屯朱雀航南,右军王道隆率宿卫向朱雀,闻贼已至,急信召勔。勔至,命闭航,道隆不听,催勔渡航进战。率所领于航南战败,临阵死之,时年五十七。谥曰忠昭公。
(节选自《宋史·刘勔传》)
(注)①悬瓠(hù):古城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泰始三年/以勔为征虏将军/勔使司徒参军孙昙瓘督义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瓘大破之虏/上其北豫州租/勔招荒人邀击/于许昌虏众奔散/
B.泰始三年/以勔为征虏将军/勔使司徒参军孙昙瓘督义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瓘大破之/虏上其北豫州/租勔招荒人/邀击于许昌/虏众奔散/
C.泰始三年/以勔为征虏将军/勔使司徒参军孙昙瓘督义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瓘大破之/虏上其北豫州/租勔招荒人/邀击于许昌/虏众奔散/
D.泰始三年/以勔为征虏将军/勔使司徒参军孙昙瓘督义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瓘大破之/虏上其北豫州租/勔招荒人/邀击于许昌/虏众奔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建是年号,我国封建王朝用年号来纪年,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后世用年号称呼皇帝。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阙是宫门前两侧的楼台,又可借指朝廷;“归阙”指来到朝廷。
D.顾命是帝王临终前的遗诏,顾命大臣是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勔善于征战,战无不捷。费沈攻打陈檀,没有攻下,刘勔率军征讨,随即平定;殷琰反叛,刘勔代理辅国将军讨伐,取得胜利。
B.刘勔善抚将领,约束军队。将军王广之向刘勔索求战马,刘勔随即送给他;殷琰投降后,刘勔命令军队不得行不法之事,百姓感动。
C.刘勔见识过人,颇知进退。贾元友劝说太宗进攻悬瓠城,刘勔上书反对,皇上采纳了;刘勔认为世道纷扰,应该知止知足,受到称赞。
D.刘勔临阵战死,尽忠朝廷。贼人叛乱,驻扎在朱雀航南,王道隆不听刘勔的建议,催促渡航进战,刘勔率部作战,战败牺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勔启遍示朝臣,莫不称赞,咸谓宜许。
(2)元徽初,桂阳王刘休范为乱,奄至京邑,加勔领军,镇扞石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