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刘元珍,字先,无锡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初授南京礼部主事,进郎中,亲老归养。起南京职方,厘汰老弱营军,岁省银二万有奇。三十三年京察,吏部侍郎杨时乔、都御史温纯,尽黜政府私人钱梦皋等。大学士沈一贯密为地,诏给事、御史被黜者皆留,且不下察疏。元珍方服阕需次,抗疏言:“一贯自秉政以来,比昵愉人 ,丛集奸慝,假至尊之权以售私,窃 朝廷之恩以市德,罔上不忠,孰大于是!近见梦皋有疏,每以党加人。从古小人未有不以朋党之说先空善类者。所关治乱安危之机,非细故也。”疏奏,留中。时员外郎贺灿然、南京御史朱吾弼相继论察典。而主事庞时雍则直攻一贯欺罔者十,误国者十。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俄御史周家栋指陈时政,语过激。帝迁怒元珍等皆除其名。然察疏亦下,诸被留者皆自免去。光宗即位 ,起元珍光禄少卿。时辽、沈既没,故赞画主事刘国缙入南四卫,以招抚军民为名,投牒督饷侍郎,令发舟南济。议者欲推为东路巡抚,元珍上疏言:“国缙乃李成梁义儿,成梁弃封疆,国缙为营免,遂基祸本。杨镐、李如柏丧师,国缙甫为赞画,即奏保二人,欲坐杜松以违制。创议用辽人,冒官帑二十万金募土兵三万,曾不得一卒之用。被劾解官,乃忽拥数万众,欲问道登、莱,窜处内地。万一敌中间谍阑入其间,何以备之?”疏下兵部巡抚议,遂寝。未几,元珍卒官。初,元珍罢归,以讲学为事。表节义,恤鳏寡,行义重于时。

(选自《明史·刘元珍传》,有删减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B.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C.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D.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常称呼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为“伯”,兄弟中的排行顺序 :伯、仲、叔、季。
B.礼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称,六部之一。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
C.官帑,我国古代常常用来指国库里的钱财,也可以用来指国库。
D.鳏寡,指没有劳动力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老而无子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元珍治军有方,仕途稍有波折。任南京职方后,他淘汰老弱军士,每年节省两万多两银钱,曾经被皇帝削除名籍,到光宗登位后才被起用为光禄少卿。
B.刘元珍正直敢言,不惧得罪权贵。大学士沈一贯秘密地进行活动,让被贬斥的人留任,正辞官守丧的刘元珍上书直言 ,指责他们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C.刘元珍关注国事,心系国家安危。他在上书中说,看到钱梦皋呈上奏疏,总是将结党的罪名加在别人身上,以排挤走好人,这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
D.刘元珍表彰节义,颇有操行道义。他在罢职回乡后,以讲学为事业,他表彰具有节操和道义的行为,抚恤鳏寡之人,他的操行和道义在当时被人看重。
【小题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至尊之权以售私,窃朝廷之恩以市德,罔上不忠,孰大于是!
(2)国缙乃李成梁义儿,成梁弃封疆,国缙为营免,遂基祸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5 04:4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郎中。天启二年,稍迁常州知府。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御。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抚按亟慰留,乃起视事。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实移檄以“尔”“汝”侮之,樱亦报以“尔”“汝",卒不屈。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被逮,樱助昌期、应升赀,而经纪攀龙死后事,为文祭之,出其子及僮仆于狱。宜兴毛士龙坐忤魏忠贤遣戍,樱讽士龙逃去。上官捕其家人,赖樱以免。武进孙慎行忤忠贤,当戍,樱缓其行。忠贤败,事遂解。崇祯元年,以右参政分守漳南。九莲山贼犯上杭,樱募壮士击退之,夜捣其巢,歼馘殆尽。士民为樱建祠。母忧归。服阕,起故官。进按察使,分巡福宁。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樱以百口保芝龙,遂讨灭香,芝龙感樱甚。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帝命毋入狱,俟命京邸。寻以衡、永多寇,改樱湖广按察使,分守湖南,给以敕。时贼已残十余州县,而永州知府推官咸不任职。樱荐苏州同知晏日曙、归德推官万元吉才。两人方坐事罢官,以樱言并起用。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令掌吏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清兵破福州,樱挈家避海外中左卫。越五年,其地被兵,遂自缢死。

(选自《明史·曾樱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B.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C.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D.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织造,明清设立的专局,掌管丝织品生产,供宫廷使用。
B.服阕,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服。
C.登闻鼓,设置在朝堂之外,让臣民击鼓诉说冤抑之情。
D.文渊阁,即文渊阁大学士,是辅助皇帝的秘书官,无实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樱爱护属吏,不畏强暴。御史索要名单弹劾其属吏,曾樱采取把自己列为下等的方式,主动保护下属;遭到宦官李实语言侮辱,他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B.曾樱明辨忠奸,曲庇贤良。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宜兴毛士龙,武进孙慎行等人受迫害,曾樱采取各种方式施以援手。
C.曾樱爱民为民,深得民心。山贼侵犯上杭,曾樱招募壮士,保境安民,百姓为他建生祠;曾樱遭诬陷被解送京城,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到京城为他鸣冤。
D.曾樱识才爱才,敢作敢当。曾樱曾以家中百余口人的性命作担保,举荐郑芝龙;晏日曙、万元吉获罪被罢官,他依然向朝廷力荐二人,使他们官复原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
(2)寻以衡、永多寇,改樱湖广按察使,分守湖南,给以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行,字子道,武进人。父性,兄可行,皆进士。中行甫冠,举乡试,性诫无躁进,遂不赴会试。隆庆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学士张居正,中行座主也。万历五年,居正遭父丧,夺情视事。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误倡疏奏留,举朝和之,中行独愤。乃首上疏曰:“居正父子异地分暌,音容不接者十有九年。居正每自言谨守圣贤义理、祖宗法度,祖宗之制何如也?”疏既上,以副封白居正。居正愕然曰:“疏进耶?”中行曰:“未进不敢白也。”明日,赵用贤疏入。又明日,艾穆、沈思孝疏入。居正怒,谋于冯保,欲廷杖之。翰林院侍讲赵志皋、张位俱具疏救,格不入。学士王锡爵乃会词臣数十人,求解于居正,弗纳。遂杖中行等四人。明日,进士邹元标疏争,亦廷杖,五人者,直声震天下。中行等受杖毕,校尉以布曳出长安门,舁以板扉,即日驱出都城。中行气息已绝,中书舍人秦柱挟医至,投药一匕,乃苏。与疾南归,刲去腐肉数十脔,大者盈掌,深至寸,一肢遂空。居正死,士楚当按苏、松,怃然曰:“吾何面目见吴、赵二公!”遂引疾去。三谟已擢太常少卿,寻与士楚俱被劾削籍。廷臣交荐中行,召复故官,进右中允,直经筵。大学士许国攻李植、江东之,诋中行、用贤为其党。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诏赐白金、文绮,驰传归。言者屡荐,执政抑不召。久之,起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同里佥事徐常吉尝讼中行,事已解,给事中王嘉谟复摭旧亭劾之,命家居俟召,寻卒。礼部右侍郎。

(选自《明史》卷一百一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B.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C.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D.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指刚成年。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同时起个字(别名),表示他已是成人了。
B.明朝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在县府举行,考中者称“生员”。
C.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中行敢于直谏。张居正父丧却不回家守孝,吴中行第一个上谏,指出张居正不守祖宗之制,搅乱万古纲常。
B.吴中行名震天下。吴中行触怒了张居正,和另外四人被施廷杖之刑,但他们正直的名声传遍天下。
C.吴中行气绝复苏。吴中行遭受施杖刑,被赶出京城,气息已绝,在中书舍人秦柱的亲手救治下,才醒过来。
D.吴中行后得起用。张居正死后,以大臣们的举荐,吴中行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后进升为右中允,在御前讲席当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士王锡爵乃会词臣数十人,求解于居正,弗纳。
(2)给事中王嘉谟复摭旧事劾之,命家居俟召,寻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闵珪,字朝瑛,乌程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御史。出按河南,以风力闻。成化六年擢江西副使,广东按察使。久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孝宗嗣位,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入为刑部右侍郎,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与总兵官毛锐讨古田僮。副总兵马俊、参议马铉自临桂深入,败死,军遂退。诏停俸讨贼。珪复进兵,连破七寨,他贼悉就抚。弘治七年,迁南京刑部尚书,寻召为左都御史。十一年,东宫出阁,加太子少保。十三年,代白昂为刑部尚书,再加太子太保。以灾异与都御史戴珊共陈时政八事,又陈刑狱四事,多报可。珪久为法官,议狱皆会情比律,归于仁恕。宣府妖人李道明聚众烧香,巡抚刘聪信千户黄珍言,株连数十家,谓道明将引北寇攻宣府。及逮讯无验,珪乃止坐道明一人,余悉得释,而抵珍罪,聪亦下狱贬官。帝之亲鞫吴一贯也,将置大辟,珪进曰:“一贯推案不实,罪当徒。”帝不允,珪执如初。帝怒,戴珊从旁解之。帝乃霁威,令更拟。珪终以原拟上,帝不悦,召语刘大夏。对曰:“刑官执法乃其职,未可深罪。”帝默然久之,曰:“朕亦知珪老成不易得,但此事太执耳。”卒如珪议。正德元年六月,以年逾七十再疏求退,不允。及刘瑾用事,九卿伏阙固谏,韩文被斥,珪复连章乞休。明年二月诏加少保,赐敕驰传归。六年十月卒,年八十二。赠太保,谥庄懿。

(选自《明史》卷一八三,列传第七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B.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C.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D.南/赣诸府多盗率强/宗家仆珪请获盗/连坐其主/法司议从之/尹直辈谋之/李孜省取中旨责/珪不能弭盗/左迁广西按察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在古代表示升官、加封,与“晋”一样表示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B.“刑部”主管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掌律令、刑法等,它的最高长官为右侍郎。
C.“千户”在明代为官名,卫所兵制设干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
D.“伏阙”古代一种礼仪,本指官员拜伏在宫阙之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闵珪做官有魄力,讨伐盗贼有功。他出京巡视河南,以气概魄力闻名,后来进兵讨伐盗贼时攻破盗贼的寨子,并招抚了其他盗贼。
B.闵珪深受重用,职位多变。孝宗即位后,闵珪曾任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官职,曾因灾害异常上奏多件政事,大都被皇帝认可。
C.闵珪仁厚宽恕,据实情判案。李道明一案经逮捕审讯没有证据,他只判了李道明和黄珍的罪,其余的人都获得释放。
D.闵珪晚年一再请求退休,终于如愿。刘瑾当权,闵珪为了明哲保身,接连上章请求退休,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之亲鞫吴一贯也,将置大辟,珪进曰:“一贯推案不实,罪当徒。”
(2)“朕亦知珪老成不易得,但此事太执耳。”卒如珪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①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陶谐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陶谐善于地方理政。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一百二十五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
(2)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戴,字仁夫,延津人。隆庆二年进士。除兴化知县,有惠政。擢户科给事中。广东以军兴故,增民间税。至万历初乱定,戴奏正之。累迁礼科都给事中。出为陕西右参政,进按察使。张居正尚名法,四方大吏承风刻核,戴独行之以宽。由山西左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岁凶,累请蠲振。入为刑部侍郎。累进南京户部尚书,召拜工部尚书,以继母忧去。二十六年,吏部尚书蔡国珍罢。廷推代者七人,戴居末,帝特擢用之。当是时,赵志皋、沈一贯辅政,虽不敢挠部权,然大僚缺人,九卿及科道掌印者成得自举听上裁,而吏部诸曹郎亦由九卿推举,尚书不得自择其属,在外府佐及州县正、佐官则尽用掣签法,部权日轻。戴视事,谨守新令。明年,京察。编修刘纲、中书舍人丁元荐、南京评事龙起雷尝以言事忤当路,成置察中。而是时国本未定,皇长子冠婚久稽,戴每倡延臣直谏。及矿税害剧,戴率九卿言:“陈增开矿山东,知县昊宗尧逮。李道抽分湖口,知府吴宝秀等又逮。天下为增、道者何限,有司安所措手足?且今水旱频仍,田里萧耗,重以东征增兵益饷,而西事又见告矣。民不聊生,奸宄方窃发,奈何反为发其机,速其变哉!”不报。明年冬,妖书事起。锦衣官王之桢等与同官周嘉庆有隙,言妖书嘉庆所为,下诏狱穷治。嘉庆戴甥也比会鞫戴引避帝闻而恶之会王士骐通书事发下部议士骐奏辨帝谓士骐不宜辨责戴不能钳属官戴引罪,而疏纸误用印,复被谯让,罪其司属。戴疏谢。戴秉铨六年,温然长者。卒赠少保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嘉庆/戴甥也/比会/鞫戴引避/帝闻而恶之/会王士骐通书事发/下部议/士骐奏辨/帝谓士骐不宜辨/责戴不能钳属官/
B.嘉庆/戴甥也/比会鞫/戴引避/帝闻而恶之/会王士骐通书事发/下部议/士骐奏辨/帝谓士骐不宜辨/责戴不能钳属官/
C.嘉庆/戴甥也/比会鞫/戴引避帝/闻而恶之/会王士骐通书事发/下部议/士骐奏辨/帝谓士骐不宜辨/责戴不能钳属官/
D.嘉庆/戴甥也/比会鞫/戴引避/帝闻而恶之/会王士骐通书事发/下部议/士骐奏辨帝/谓士骐不宜辨/责戴不能钳属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在本文的意思是指凶年、饥荒之年,此处“凶”指的是庄稼收成不好。
B.“冠婚”指冠礼与婚礼。其中冠礼,是我国古代男子到了十八岁举行的成年礼。
C.“诏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
D.“少保”为东富官职名,是太保的副职,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戴减轻赋税,心系百姓疾苦。在战乱期间,广东曾经增加了民问的赋税;而在战乱结束之后,李戴上奏朝廷,纠正了广东增加百姓赋税的这一做法。
B.李戴施政宽厚,不去盲从他人。在张居正崇尚名法、各地大官纷纷遵从这种作风施政苛刻的情况之下,李戴没有跟风,唯独他一人能够做到施政宽缓。
C.李戴深受皇恩,谨慎遵守法令。蔡围珍罢官后,朝臣推举接替之人.李戴当时名次并不靠前,而他却获得皇帝特别提拔;上任之后,他谨慎地遵守新的法令。
D.李戴关心国事,积极进言朝廷。面对矿税祸害严重的情况,他率领九卿针对官员、水旱 灾、农村、增兵、增饷等情况进言,可惜中途停止,未能将此事上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不聊生,奸宄方窃发,奈何反为发其机,速其变哉!
(2)戴引罪,而疏纸误用印,复被谯让,罪其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