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横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逐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例,特予归。子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年,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翁然和之,非是,则试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选自《明史·李攀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B.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C.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D.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训诂学:是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意义的学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B.嘉靖:年号纪年。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乐府:本是始于秦汉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D.明史: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攀龙奋力向学,终成高才。他于清贫生活中发愤苦读,与友人切磋作诗技艺,勤读古书增长学识,虽不喜训诂学却也能考取进土。
B.李攀龙性情狂傲,但也看重友谊。他对上司和高官敢示以不敬,曾经对宾客和同道概谢绝不见;而与许邦才、殷士儋等能倾心相交,对王世贞更是推重万分。
C.李攀龙的文学理论,同派中人一致赞同。他与王世贞、宗臣、李梦阳等人世称“七子”,他们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李攀龙的创作成就,世人对之评价不一。赞誉的人认为他堪称一代宗师巨匠;贬斥之人则认为其诗可挑剔之处有很多,其文更有不能卒读之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
(2)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5 11: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全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菜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己,论赏,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业,命濂为之师。皇大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宇。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托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运成,曲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二八,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论赏    赉:赏赐
B.今入禁中文华堂业    肄:学习
C.召问群臣藏否 间:秘密
D.未尝人过    讦:揭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从小就聪敏记忆力强,曾经向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学习《五经》。
B.作为儒者的宋濂,既能讲授经学,又能把经学的内容很好地和现实生活结合。
C.为了考验宋濂是否诚实,皇帝暗中派人察看宋濂喝酒的情况,并在第二天查问。
D.蜀献王移茔、马俊上奏、朝廷恩准复官和祭祀等都体现了对宋濂的认可和尊重。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
(2)自少至老,未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小题4】请简要概括宋濂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正统四年进士。景泰元年进都给事中。时方多故,聪慷慨论事,无所讳。中官单增督京营有宠,朝士稍忤者辄遭辱。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聪发其奸,下诏狱。获宥。增自是不敢肆。
四年春,上言夺情非令典,请永除其令。帝纳之。正统中,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聪恐生变,请轻之。时弗能用,已果大乱。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先是,吏部尚书何文渊以聪言下狱,致仕去。吏部除副使罗篪为按察使,参政李辂、佥事陈永为布政使。聪疏争之,并言山西布政使王瑛老,宜罢。篪等遂还故官,瑛致仕。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诸司惮聪风裁,聪所言,无敢不奉行者,吏部尤甚。英宗复辟,超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还进右副都御史,以便宜,擒戮渠魁数人,余悉解散。母忧起复,再辞。不许。天顺四年,曹钦反。将士妄杀,至割乞儿首报功,市人不敢出户。聪署院事,急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成化七年代王越巡抚大同。岁余,遇疾致仕。再岁,以故官起掌南院。前掌院多不乐御史言事,聪独奖励之。或咎聪,聪曰:“己既不言,又禁他人言,可乎?”十三年秋,召拜刑部尚书,寻加太子少保。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十五年,偕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按辽东失事状。直庇巡抚陈钺,聪不能争,论者惜焉。十八年乞归不得,卒于位,年六十八。赠少保,谥庄敏。
聪为谏官,严重不可犯。实恂恂和易,以故不肖者畏之,而贤者多乐就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B.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C.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D.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也可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夺情:又称夺情起复,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时常发生在战场将士身上。也指减少居丧期间的哀痛之情。
C.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也可意指恢复。明英宗曾亲征瓦刺被俘,京师别立代宗;英宗还朝,被尊为太上皇。后其发动政变,复位为帝。
D.致仕:意为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人“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聪仗义执言。不少佞臣因之下狱或贬官。林聪勇于发现单增家奴仆的罪行,并将奴仆关进诏狱;他极力上奏反对罗篪等人的升职,最终使之回到以前所居官职。
B.林聪体恤百姓。福建银税繁重,他屡次请减;山东发生饥荒,他赈救百姓。朝廷平定曹钦叛乱时,有将士滥杀无辜,屠戮乞儿,斩首报功,他予以坚决制止。
C.林聪刚正不阿。各部门官员都忌惮他;他所说的话,没有敢不执行的人,吏部尤其严重。为人不严而肃,担任谏官,从来不犯严重的错误,贤德之人喜欢接近他。
D.林聪宽厚平易。进升右副都御史后,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决断,只捕杀作乱之人的首领,其余人等全都放归生路;查究辽东事时,能庇护巡抚陈钺。他在当时很有德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弗能用,已果大乱。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
(2)聪署院事,急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徐本雅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
注:①烦剧:事物多而杂乱。②军卫:防守一方的军士。③布政使:明代官名,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 抑买:压价购买
B.同械其魁通衢    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C.其人骨鲠可用    骨鲠:指耿直
D.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 按治:依照法律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关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率  前令率不能堪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B.以 数以威福撼同   辄巧诋以罪
C.其  其人骨鲠可用   帝不知其由
D.会  会同奏亦至  会其怒,不敢献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能说明道同执法严正的一项是
①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②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③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④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   ⑤遣卒语同释之    ⑥笞竟始遣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钱有势的几十个恶霸压低价格购买集市上的珍宝物品,他们稍不如意,总是用各种罪名诬陷别人。道同惩罚他们,他们的家人争着贿赂朱亮祖以求免罪脱身。
B.道同拒绝了朱亮祖为土豪的求情,但朱亮祖放走了他们,还借其它事鞭打道同。仗势为恶的罗氏兄弟被道同惩治,朱亮祖为了袒护他们,削夺了道同的权力。
C.朱亮祖先弹劾道同傲慢无礼,帝派使臣诛杀道同,后又因看了道同的奏章而醒悟,又派人去宽恕道同,但道同还是在后使者到来之前被杀害。
D.道同作番禺知县,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百姓依靠他才安定了。在他死后,百姓感念他,有的人刻木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履平,奉化人。建文二年进士。授德化知县。历官吏部郎中,出为常德知府

宣宗初,擢贵州按察使。所至祛除奸蠹,数论时政。旧制,都督府遣使于外,必领内勘合,下都司,不敢辄下卫。至是军府浸横,使者挟关文四驰,历诸卫,腹军伍。宣德七年,履平抗疏言:“勘合之设,所以防诈伪。今右军府遣发至黔者,不遵故事,小人凭势横求,诈冒何从省?”宣宗善其言,都督陈政引罪。帝令诸司永守之,军府为之最。

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履平奏:“贵州四境皆苗,军伍虚,有急孰与战守?今卫军逃于广西,而以在卫者补。不数年,贵州军伍尽空,边衅且起。”帝乃命云严责广西诸卫,追还逃军,俟足用,即遣归,罢贵州戍卒。云,名将,镇粤有功,轻履平书生。正统元年,履平劾云弄权,擅作威福,帝令云自陈。云大惊,引罪。帝宥之。

明年,上书言四事。一,镇远六府,自湖广改属贵州,当食川盐,去蜀道远,仍食淮盐为便。一,军卫粮支于重庆,舟楫不通,易就轻赍多耗费,请以镇远秋粮输湖广者就近支给。一,停黎平诸府岁办黄白蜡。一,贵州初开,三司月俸止一石,今粮渐充裕,请增给。并从之。

时方面以公事行部者,例不给驿。履平言僦车舟必扰民,请给驿便。又以军伍不足,请令卫所官族犯杂死及徒流者,俱送镇将立功,期满还伍;边军犯盗及官民罪轻者,入粟于缺储所赎罪。并从之。三年迁云南左布政使。时麓川用兵,屡奏劳绩。八年致仕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九》,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
B.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
C.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
D.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知府”,明清时期,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称为“府”,除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为“知府”。
C.“勘合”,古代广泛采用的一种符契或文书。校验时将两部分合在一起,通过对印识字号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
D.“蛮”,古代对南部异族的称呼。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原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甚少,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履平为官一方,敢于直言。在贵州任职时,他多次向皇上进言,陈述时政,其兴利除弊的主张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与采纳。
B.应履平颇有远见,做事果断。广西不停地从贵州抽调军队,导致贵州军伍虚空,他果断地责令追回逃兵,停止抽调贵州军队。
C.应履平不畏权贵,持正不阿。名将山云玩弄权术,作威作福,应履平不因其有功于国仍将其弹劾,山云终因皇上过问而认罪。
D.应履平心系百姓,关心僚属。他建议镇远六府食淮盐以便民,驿站为来往使者提供车船以安民,还请求增加贵州官员的俸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右军府遣发至黔者,不遵故事,小人凭势横求,诈冒何从省?
(2)边军犯盗及官民罪轻者,入粟于缺储所赎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历职方郎中,台州知府。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倭复由松门、澶湖掠旁六县,进围台州,不克而去。转寇仙居、临海,纶擒斩殆尽。进海道副使,益募浙东良家子教之。倭自象山突台州,纶连破之。加右参政。会忧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倭遂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纶自将中军,大破贼,复一府二县。诏加右副都御史。纶以延、建、汀、邵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又考旧制,建水寨五,扼海口,广东境内悉定。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迨南寇略平,而边患方未已。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练兵。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是岁秋,蓟、昌无警。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纶初至,按行塞上,谓将佐曰:“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遂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纶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会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协理如故。其冬,予告归。万历五年卒官。太子太保,谥襄敏。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B.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C.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D.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行服,就是服丧、守孝,尊亲死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C.兵部,我国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管武官的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的爵位、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谭纶不畏凶险,身先士卒。尽管倭寇伏击了都指挥欧阳深,攻陷多地,但他毫无畏惧,围起栅栏,倭寇只好退走了。谭纶亲率军队进攻,收复了失地。
B.谭纶仁爱宽厚,体恤民生。他担任右副都御史后,看到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民生凋敝,十分残破,于是请求朝廷缓征、减免其他赋税。
C.谭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他担任边帅,修筑防备敌人的楼台控制要害地区,为增强边境防备做出贡献。
D.谭纶沉着刚毅,懂得用兵。他在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期间,考察研究地形,分路建营,形成掎角之势,确保了蓟镇、昌平地区的稳定。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
(2)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