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名捕传

姚伯祥

金坛王伯弢孝廉,自言丙午偕计①,至德州,见道旁有捕贼勾当,与州解相噪。问之,云:“马贼昼劫上供银若干追之则死贼手,不追则死坐累。”各相向呼天,泣数行下。然贼马尘起处,犹目力可望也。忽有夫妇两骑从他道来。诸捕咸相庆曰:“保定名捕至矣!当无忧也。”

诸捕控名捕马,问从何来。言夫妇泰山进香耳。然名捕病甚,俯首鞍上。其妻亦短小好妇人,以皂罗覆面,手抱一婴儿。诸捕告之故,哀乞相助。名捕曰:“贼几人?”曰:“五人。”曰:“余病甚,吾妇往足矣。”妇摇手:“我不耐烦!”名捕嗔骂曰:“懒媳妇!”妇面发红,乃下马抱儿与夫,更束马肚,结缚裙靴,攘臂,袖一刀,长三尺许,光若镜也。夫言:“将我箭去。”妻曰:“吾弹固自胜。”言未讫,身已在马上,绝尘而去。诸捕皆奔马随之。

须臾,追及贼骑。妇人发声清亮,顺风呼贼曰:“我保定名捕某妻,为此官钱,故来相索。宜急置,毋尝我丸也!”贼言:“丈夫平平,牝猪敢尔!”贼发五弓射妇。妇从马上以弹弓拨箭,箭悉落地。急发一弹,杀一人。四人拔刀拟妇妇接战挥斥如意复斫杀一人三人惧少却妇更言曰急置银舁两尸去俱死无益也三人下马乞命置银以二尸缚马上而逸。

顷之,诸捕至,舁银而还。此妇犹旖旎寻常,善刀藏之下马遍拜诸捕,曰:“妮子着力不健,纵此三寇,要是裙襦伎俩耳。”州守为治酒,宴劳五日,乃去。

姚伯祥曰:此皆伯弢口授于予,予为之记,所谓舌端有写生手也。

(选自张潮《虞初新志》,有改动)

(注)①偕计:指举人赴京会试。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州相噪(解差)B.诸捕名捕马,问从何来(勒住)
C.其妻亦短小妇人(温顺)D.宜急,毋尝我丸也(放下)
【小题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名捕妻“武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更束马肚,结缚裙靴②吾弹固自胜③须臾,追及贼骑④以弹弓拨箭,箭悉落地 ⑤急发一弹,杀一人⑥纵此三寇,要是裙襦伎俩耳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伯弢进京应考,途经德州,遇到了名捕夫妇帮助州里差役夺回官银的事,他将此事告诉姚伯祥,姚伯祥把事件如实地记录下来。
B.马贼光天化日抢劫官府钱银,众差役毫无办法,焦急万分,看到保定名捕出现,他们转忧为喜,相信名捕一定能替他们解困。
C.名捕病重,不能亲自去擒拿马贼,他命令外表娇小的妻子前往擒贼,妻子爽快答应并迅速夺回了官银。
D.名捕的妻子夺回官银后没有全力歼灭马贼,在众差役面前不逞强自诩;州守得知名捕夫妇的义举后,专门设宴款待他们以表谢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贼昼劫上供银若干,追之则死贼手,不追则死坐累。
(2)此妇犹旖旎寻常,善刀藏之,下马遍拜诸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6 05:4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惆怅,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 而家益以贫
B.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C.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D.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补”指官有缺位,选员补充空缺官职。表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征、 辟、拜、选、 除、荐” 等。
B.“殁”表示死亡,与之相近的字有“崩、薨、卒、不禄、死”等。“薨”是古人对帝王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C.“讳”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D.仕宦:做官,担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
B.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
C.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2)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斋记

(清)刘大櫆

①天下之物,无则无忧,而有则有患。人之患,莫大乎有身,而有室家即次之。今夫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无耳,何爱于天下之声?无鼻无口,何爱于天下之臭味?无心思,则任天下之理乱、是非、得失,吾无与于其间,而吾事毕(  )。

②横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击筑之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则又欲长生久视,历万祀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富贵佚游,而欲其有之也,岂有终穷乎

③余性颛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④旅居无事,左图右史,萧然而自足。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自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以“无”名其斋云。

注释:⑴瞀然:愚昧不明。⑵祀:年。⑶佚游:逸游。放纵游荡而无节制。⑷颛:蒙昧无知。⑸形容室内图书多。

【小题1】下列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哉B.乎C.矣D.欤
【小题2】第②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3】下列对第②段中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难道会有最终贫穷的时候吗?
B.哪里会有终极穷尽的时候呢?
C.莫非会有最终结束的时候吗?
D.哪里会有最后完成的时候呢?
【小题4】第③段中“我皆不得而有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阅读全文,简析作者是怎样看待“有”与“无”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友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选自《古代散文联璧百篇》)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芋视友也  无尔是过与
B.污贿不饬罢  昔者先王为东蒙主
C.时、位移人也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野老鄙夫能言者 弃甲曳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试”是指明清两代取得进士资格的入学考试,凡应考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又称“童子”。
B.本文通过记叙芋老人和相国之间有关食芋一事的交往,告诫世人不要因时、位变化而忘记过去,改变本性。
C.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是殿试,由皇帝亲对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D.塾本是西周设立于地方的初级学校。书塾就是私塾,一般只有一名教师,称为塾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教材、学习年限不定,私塾在清代比较盛行。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2)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披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 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 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③,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窥视。③刘伶断饮:《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 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取   省:探望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故仓卒不得 白:告诉
D.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骗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更温俟者数四   臣险衅,夙遭闵凶
B.余怅然久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C.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D.不复立戒   使人复葺南阁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的 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C.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考虑到积习难改,最终还是找了个借口自我安慰,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没有戒掉“嗜书”的习惯。
D.作者嗜书,也嗜酒肉,后来他本想戒酒,但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并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时春,字景仁;平凉人。幼与群儿嬉,辄列旗帜,部勒如兵法。年十四举于乡。逾四年,为嘉靖五 年,会试第一。选庶吉人,寻转兵部。九年七月,上疏曰:“陛下以灾变求言已旬月,大小臣工率浮词面谩。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鋐继进甘露今副御史徐瓒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使张楫进嘉禾鈜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仲斌等不足道,鉉、赞司风纪,时典三礼,乃罔上欺君,坏风 伤政。”帝责其妄言,且今献谠言善策。时春惶恐引咎未对。帝趣之,于是时春上言。帝览之,益怒,下 诏狱掠治,黜为民。久之,选东宫官属,起翰林编修兼司经局校书。

帝有疾,时春与罗洪先、唐顺之疏请东宫御殿,受百官正旦朝贺。帝大怒,复黜为民。京师被寇,朝 议以时春知兵,起兵部主事,赞理京营务,统民兵训练。大将军仇鸾倡马市,时春愤曰:“此秦桧续耳。身为大将,而效市侩,可乎? ”忤鸾,为所构,几重得罪。稍迁山东佥事,进副使。

三十二年,摧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时春慷慨负奇气,善骑射。慨寇纵横,将帅不任职,数谓人:“使 吾领选卒五千,俺答,邱福不足平也。”作《御寇论》,论战守甚悉。既秉节钺,益思以武功自奋。其年 九月,寇入神池、利民诸堡,时春率马步兵往御之。至广武,诸将毕会。谋报寇骑二千余,去两舍。时春

援曱欲驰,大将李涞固止之。时春大言曰:“贼知吾来必遁,缓追即不及。”遂策马前。及于大虫岭,伏 兵四起,败缋。仓皇投一墩,守卒缒之上乃得免,涞军竟覆。被论,解官听调。时春喜谈兵,至是一战而败。然当是时将帅率避寇不击。为督抚者安居坚城,遥领军事,无躬搏寇者,时春功虽不就,天下皆壮其气。

(《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鉉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錠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B.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鉉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錠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C.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鉉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錄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D.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錠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未/錄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等级,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第一名称为“会元”。
B.庶吉士:官名,明朝初置,永乐二年始专隶属于翰林院,选进士中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
C.正旦:每年正月初一。在明代,百官在这天需朝贺天子,但太子不能受百官的朝贺。
D.节钺:符节和斧钺,象征权力。古代天子授与官员或将帅节钺,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时春敢于直言,充满正气。在上疏中,他严厉批评了朝臣以各种虚浮之词迎合皇帝的行为;大将 军仇鸾主张马市,也遭到了他的批评。
B.赵春时善骑射,有军事才能。京师遭遇敌寇时,曾主事兵部,训练民兵。当时的将领无法抵御敌寇横行,他专门著书详细论述了战和守的策略。
C.赵春时希望在军事上建立功业,报效国家,但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故宼入侵时,他不听劝阻执意追击己经离开两夜的敌军,最终广武遇伏而被打败。
D.赵春时有担当有勇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当时很多将领畏敌避战,督抚一类的官员躲在坚固的城 中,赵春时却亲自上阵与敌人作战。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春惶恐引咎未对。帝趣之,于是时春上言。
(2)忤鸾,为所构,几重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