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大明湖泛月

蒋士铨

画船游,明月路。古历亭边,面面朱栏护。百顷明湖三万户,如此良宵,一点渔灯度。

棹开时,香过处,说道周遭、荷叶青无数。却被芦花全隔住,泛遍湖湾,不见些儿露。

【小题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小题2】请从虚实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0-25 10:5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姑苏台记
宋 荦
予再莅吴将四载,欲访姑苏台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小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台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仅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猱腾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人无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试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写了途中之景、登台之景、台上之景和台的四周之景,完整地描述了作者游姑苏台的过程。
B.文章开篇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看到的景色,描写了农忙的景象,一方面表现了农夫的“忙”“乐”,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苦”。
C.姑苏台上已没了古迹,前人游记中记载的穿孔方石等也没有了,“颇讶不逮所闻”流露出作者的失落感,为下文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凉奠定了基础。
D.文章描写了登台之景的生机盎然、台上之景的荒芜冷落、四周之景的气势雄浑,细致地描摹出作者由欣喜兴奋到失望伤感,再到感慨叹息的情感变化。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桃源山记

(清)李澄中

①余读渊明《桃花源记》,谓其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外人,未尝谓其为先也。

②庚午秋,余奉使滇南,回道桃川宫。东有桃源山,从小径入,初甚狭,久之至八卦亭。亭前多古碑,率斑驳不可读。东上有方石,为遇仙桥,水流其下,甚甘洌。南岸多方竹,有亭,今废。乃用两童子扶掖,策杖缘磴道,侧足石齿间。数折得平台,延袤可丈许,有石几,列石墩三。东壁悬泉下注,洑流苍沙中,求所谓“鸡犬”、“桑麻”者,盖杳不可得矣。土人曰:“南峰下故有洞口,其中乃秦人隐处也。前数年尚为深潭,今沙砾日积,已深二丈余矣。”

③夫妇人小子无不知有桃源者,以其得渊明之记而传也。今观遇仙桥,石床石几,恍惚若鬼物,是岂渊明之旨邪?且溪口皆崇山峻岭,欲问渔人舍舟之所而亦无焉,其非渊明所记无疑,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今变迁而然邪?抑渊明好奇,偶有所闻,率而漫笔,而不核其实邪?又或痛义熙之乱,欲得所为不知魏晋者而逃焉,有所托而寄慨邪?然则士君子欲以文辞垂后世,固宜确有所据焉。勿徒快意一时,使传闻异词,滋后人之惑也。

《小方壶斋與地丛钞》

【小题1】文章最后一句“滋后人之惑也”中的“惑”指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2】概括第2段大意。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是仙境,有“遇仙桥”为证。
B.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在民间影响甚广。
C.桃花源的变化是由于千百年来自然地理的变迁造成的。
D.人们是为了逃脱魏晋之乱,使自己的内心有所寄托而来此桃源的。
【小题4】第3段连用四个问句,请说出其表达作用。
【小题5】你是否同意文章最后画线句?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③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④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①素标缃帙:白色的标签,浅黄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集。 ④呻占:诵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未必能世宝也 宝:珍宝
B.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   矜式:敬重效法
C.对扬休命有余矣  休:美善
D.翕然有名于当世  翕然:一致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B.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甚矣,书之多厄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点明“传是楼”的;再由受命写记而合理地过渡到对藏书意义的议论和对徐健庵传书给后代行为的褒扬,最后以自谦之词来收束全文。
B.楼主人本来想把土田货财、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类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作者的观点逐层深入展开,其中提出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
D.文中骈散夹杂,错落有致,问答起伏,波澜横生,尤其是几组长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同时,文中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更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 既 已 读 之 矣 而 或 口 与 躬 违 心 与 迹 忤 采 其 华 而 忘 其 实 是 则 呻 占 记 诵 之 学 所 为 哗 众 而 窃 名 者 也 与 弗 读 奚 以 异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2)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征,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

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征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馀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

会一母年七十馀,疏请终养。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于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母卒,会一年已逾五十,居丧一遵古礼。十一年,服阕,召授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会一请令生童册报考试经解,别期发问,不在册报者,不概补经解。下部议行。会一以江南文胜,风以质行。尝谒东林道南祠,刻小学颁示士子。处士是镜庐墓隐舜山,亲访之,荐于朝。侍郎方苞屏居清凉山,徒步造访,执弟子礼。校文详慎,士林悦服。十三年,转吏部,仍留学政任。力疾按试,至松江,卒。

(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B.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C.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D.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觐”原来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泛指朝见天子。
B.“阕”,即“终了”的意思;“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C.“东林”指东林书院,是江南地区文人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D.“侍郎”为明清时代六部的最高长官,有单独向皇帝奏事的权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尹会一关心民生,积极有为。他出任襄阳知府时,督促修建被汉水冲坏的护城石堤;在荆州做官时,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
B.尹会一头脑灵活,治理有方。黄河和沁水齐发大水,临近黄河的四十七个州县全部受灾,他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灾民。
C.尹会一重视人伦,谨守孝道。朝廷任命他为广东巡抚,他因母亲年老而推辞;为官有了好的政绩,他必定归功于母亲;母亲去世时,他按照古代的礼节守丧。
D.尹会一重视人才,以礼待人。他亲自前往舜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处世是镜,并将其举荐给朝廷;他又徒步到清凉山去拜见侍郎方苞,并行弟子之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2)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