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大明湖泛月

蒋士铨

画船游,明月路。古历亭边,面面朱栏护。百顷明湖三万户,如此良宵,一点渔灯度。

棹开时,香过处,说道周遭、荷叶青无数。却被芦花全隔住,泛遍湖湾,不见些儿露。

【小题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小题2】请从虚实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0-25 10:5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伤。伤则主人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其猛也,未忍杀,姑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信信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东,且数十式,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通。主人疑狗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间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圈研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廊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展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成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之不举,斯固无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残暴至极。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伤则主人诣谢罪   躬:鞠躬致歉
B.惊而其故  诘:询问
C.之则狗也  烛:用蜡烛照
D.苟其职之不 举:称职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柳枝横扫之 然其猛也
B.往往为伤  斯固无用矣
C.过冉氏门东 贪牛之快不顾车之破
D.主人疑狗不吠也   若惟恐人闻其声息者
【小题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既归,(乃)念此良狗也。
B.冉氏之邻至,(崔述)问其狗
C.忽厩马夜惊,(则)以为贼至
D.闻(己)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D.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小题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2)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
【小题6】(1)《冉氏烹狗记》借“狗”来喻人,请结合原文说说这类人有哪些特点。
(2)根据所给的素材,说说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古代社会中的君子为人处世与之不同。例如《论语·乡党》这样描述孔子:“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注)①恂恂:温和恭顺。②便便:辩,善于辞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翰林院编修李公墓志铭
公姓李氏,讳重华,字宝君,又字玉洲。世家常州之无锡,其后迁吴江。公生六岁已能为诗,出语辄倾其行辈。东崖公没,能自择师而事之。乡先达翰林张公大受以文章名世,公往从之游,而张公于及门中独爱重公,因以其子及兄子、女子子咸受学于公。于是公亦以文章名世,其所交友皆当时号称英隽有名之士也。
公事太夫人至孝,不忍斯须离训迪,而太夫人念公之贤能,宜起家甲科,督令赴京师求举,公不得已就道,而心顾常在太夫人左右。康熙庚子举顺天乡试,雍正甲辰举进士,改官翰林。而公益日夜慕思太夫人不置。太夫人闻之,寓书勉其供职,毋以我老为念。其后太夫人卒于家,而公以奔丧归,遂哀毁得疾。
公性爱士如饥渴,士之负材艺游京师者,公皆与之往返论议,时时出酒食以相劝劳。壬子,典四川乡试。而是年以前所荐举人不称落职。而公之长子治运方为秋官郎中,以禄养留京师,则日与缙绅及故交之闲居者,连为诗社,或聚徒课文,文章益富,贤豪趋赴益众。治运提学山左,公主校阅,甄拔号得人。知榆林,公为书院长,而边徼之士皆兴起于学,知有经训。按察安庆,每讯鞫,公必坐屏帏后隐听,其有所平反,则喜;稍可疑,则谕令再三慎测,必得情乃罢。盖公虽不仕,而功德之及人如此。昔公在京师,则士争趋之恐后;公从其子在外,则客游京师者无所归;公卒,则士大夫尝相游从者,皆相向欷歔泣下。
公以乾隆二十年八月十二日卒,享年七十有四。娶张氏,子三人:长治运,今按察两浙;次泰运,太学生,先公卒;次光运,太学生。
(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太夫人卒于家,而公以奔丧归,遂哀毁得疾。
(2)按察安庆,每讯鞫,公必坐屏帏后隐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铭传等以行。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程)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四月,贼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解松江围。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自此湘、淮军威始振。七年,西捻平,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大乱之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传》)

(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B.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C.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D.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 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署江苏巡抚”的“署”,即署理,凡官员出缺或离任,某人代理、暂任或试充其官职,是为署某职。
C.“加太子太保衔”中的“加”,是指“加官”,即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以示尊崇。如北宋蔡京,本职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加太师衔。
D.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如,“江山社稷”、“社稷之危”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鸿章文武双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因颇具潜力而入馆阁修文,受曾国藩影响,学问思想甚务实。后更受曾国藩提携,建立淮军以安天下。自此发迹,甚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
B.李鸿章行事务实,淮军初建,器物寒陋,甚为外国人所讥。然其着力于根本,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另眼相待;八国联军退去后,他恢复秩序,安济百姓,再次令中外叹服。
C.李鸿章屡屡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力挽狂澜,不耽于名节之毁誉。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在满清朝廷大权独揽,因此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被人怀疑和毁谤。
D.李鸿章胆气过人,初募七千淮勇,即敢携刘铭传等部将纵贯太平军重兵据守的长江辖区,直插上海建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后、皇帝西逃,李鸿章以直隶总督、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后的利益。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
(2)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