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扁鹊者,勃海郡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扁鹊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问中庶子曰:“太子何病?”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出见扁鹊于中阙,曰:“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言未卒,悲不能自止。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扁鹊过齐,齐桓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遂死。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黄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B.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C.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D.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B.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则为子时,相当于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C.填沟壑,婉辞,古代对死的自谦说法。如《战国策》有“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之句。
D.侯,爵位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得遇奇人,领悟中医精髓。他恭敬地对待客人长桑君,获得秘藏医方,精通医术,到处行医治病。
B.扁鹊巧加施治,太子起死回生。扁鹊听说虢国太子去世,就去了解死因,并积极采用方法救活了太子。
C.扁鹊看出病症,桓侯讳疾忌医。扁鹊发现齐桓侯身患疾病,就及时忠告,但是桓侯一再推托,耽误救治而亡
D.扁鹊随俗为变,名声传扬天下。他游医四方,不为王侯贵族看病,只为黎民苍生着想,后世谈论脉法,都遵从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2)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0 07:48: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冉故德公矣。”于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馀。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馀,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馀。
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
(选自《史记》,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2)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
(3)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B.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C.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诸侯以下官阶,由高到低如下:上大夫、上卿、大夫。
B.“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是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统称。
C.“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在古代是对地方官吏的通称。
D.“寡人”古代君主自称;古代调动官职叫“拜”。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蔺相如力排众议,奉璧入秦,看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他不仅直斥秦王以强欺弱,还迂回婉转地讥讽秦王的言而无信。
B.蔺相如最终派从者怀璧归赵的原因除了认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外,还由于他在赵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归赵的承诺。
C.从“秦王大喜”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情节变化,反映了蔺相如由被动到主动,最终不辱使命的过程。
D.作者选用完璧归赵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形象。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同类题3

(一)文言文阅读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足下虑之 (更改)
B.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
C.秦王必喜而见臣   (好好的)
D.顷之未,太子迟之  (打开)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乃令秦武阳为副
【小题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小题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D.以试人,血濡缕。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C.荫是恩荫之意。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为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守兵弹尽箭竭,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D.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
(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己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毗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人避仇,与母、姊齐     如:到…去
B.不远千里,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且前日政,政徒以老母     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     就:完成
【小题2】文中划线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B.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C.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伸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D.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是因为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C.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D.仲子想要多派给聂政些军队,聂政以人多不方便刺杀推却。到了韩相侠累的府上,却有很多持兵戟的侍卫。但聂政丝毫不畏惧,直冲上去一剑刺死侠累。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数没。(《荆轲剌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