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日:“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注],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日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青苗钱,青苗法贷出的钱。青苗法,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之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C.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称为“及冠”;而古代女子年达十五岁称为“及笄”。
B.倡和,同“唱和”,文中指一个人作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
C.品服,官服。所有官吏都有官服,按等级不同,其官服的颜色,形制等也不同。
D.致仕,交还官职,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的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发奋学习,才华出众。他读书过目不忘,读韩愈的遗稿废寝忘食;他与尹洙交往,两人互为师友;他以文章名扬天下,人朝任职。
B.欧阳修深受赏识,获得重用。朝廷增加谏官,任用天下名士,欧阳修被选中;皇帝称赞欧阳修是难得的人才,进任欧阳修为知制造。
C.欧阳修敢于直言,体恤民众。他反对放弃麟州,认为放弃麟州会增加军饷;他提议把荒芜的田地给民众耕种;他上奏提议减轻百姓的负担。
D.欧阳修遭到污蔑,求退心切。他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接连上书请求退休,被皇帝挽留;他在青州任职时,得罪了王安石,求退的心更急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2)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0 06:5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西方用兵,偏校①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申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已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鞫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与枢密使庞籍议省兵,凡汰为民及给半廪者合八万,论者纷然,谓必聚为盗,帝亦疑焉。彦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脱有难,臣请死之。”其策讫行,归兵亦无事。丁母忧,英宗即位,起复成德军节度使,三上表乞终丧,许之。初,仁宗之不豫也,彦博与富弼等乞立储嗣。仁宗许焉。彦博既服阕,复以故官判河南,有诏入觐。英宗曰:“朕之立,卿之力也。”彦博竦然对曰:“陛下入继大统,乃先帝圣意,皇太后协赞之力,臣何力之有?”帝曰:“备闻始议,卿于朕有恩。”彦博逊避不敢当。寻除.侍中,徙镇淮南、判永兴军,入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臣忝知礼义,不敢紊乱朝著②。”固辞乃止。以太.师.致仕。卒年九十二。谥曰忠烈。

(节选自《宋史·文彦博传》)

注①偏校:地位不高的武官。②朝著:朝班,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此指官阶品级高低秩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及进士第/
B.文彦博/宇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及进士第/
C.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及进士第/
D.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及进士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阕”又叫作除服,指守丧期满了,除去孝服。
B.“皇太后”是皇帝母亲的尊号,皇帝父亲称为太上皇。
C.“除”即拜官授职,在这里指授予文彦博侍中的职位。
D.“太师”即太子太师的简称,是太子的道德老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彦博大胆进谏。他发现将权不专、军法不肃,及时上书,被朝廷采纳。
B.文彦博执法公正。他奉诏查办黄德和诬陷刘平案,顶住压力,秉公办案。
C.文彦博功成不居。英宗继位,他出力甚多,但归功于他人,谦逊而不贪功。
D.文彦博勇于担当。他独自提议裁减兵员八万,然反对者众,他独揽责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脱有难,臣请死之。
(2)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文举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 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 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 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 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 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B.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C.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D.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第,指考核、科举、考绩成绩优异,这里是指萧燧科举“进士及第”。
B.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由于秋季举行﹐故称秋试。
C.轮对,又称“轮当面对”,宋代制度,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
D.持节,拿着旄节。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它代表着官员的高贵。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人相顾骇愧曰: “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駁也。”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 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义也。相传以为神明。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
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 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诛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 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 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屈殆千里 殆:几乎
B.敞质译人曰 质:质问
C.求知永兴军 知:管理
D.诛者或讦而过直 过:过错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发策问考试,故又称殿试、御试,廷试第一按惯例应被点为状元。
B.驿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后也 有为普通人传递信件和物资的功能,多临交通要道而建。
C.《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书中也记载一些奇禽异兽。因 书中一些内容出自神话传说,故其记载未可全信。
D.两宫在封建朝代多指皇帝和皇太后,也有指皇帝和皇太子或东西二宫皇 太后的,在本文此处应该指皇帝和皇太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敞学识渊博。他不但熟知契丹的山川道路,而且对顺州山中一种形状 像马却能猎食虎豹的异兽,也能随口说出其名称,并引用古书详细解说。
B.刘敞体恤民情。雷塘曾是民田,后被官府征去蓄水,田主未得田地补偿, 都失去了谋生之业,刘敞根据旧的田契,最终还田于民。
C.刘敞尽职尽责。知扬州时,他为王甲平冤昭雪;知永兴军时,他不畏豪 强,极力惩治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的范伟,使范伟认罪伏法。
D.刘敞善于进谏。他为英宗讲读《史记》时,用史书中包含的义理来劝谏 皇帝,使英宗明晓他的用意,太后对此也非常欣赏。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2)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②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③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偿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④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太祖尝与语,之(____)
(2)读之竟日(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朕固不为迁官(____)
A.本来 B.坚固
C.确实 D.坚持、坚决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____)
A.心灵肮脏默默无闻
B.心灵肮脏因循守旧
C.心胸狭窄默默无闻
D.心胸狭窄因循守旧
【小题3】第③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B.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C.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D.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小题4】把第④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小题5】第③段“太祖乃悟”,是推断太祖悟出了什么?
【小题6】第④段赵普“力荐太祖嫌臣”,反映了赵普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及,字幼几,其先范阳人,后徙郑州。父覃,左拾遗。及举进士,再调升州观察推官。寇准荐其才,擢大理寺丞、知兴化军。以殿中丞通判曹州。州民赵谏者,素无赖,持郡短长,纵为奸利。及受命,谏在京师,乃谒及,及不之见,慢骂而去,投匿名书诬及,因以毁朝政。会上封者发谏事,命转运使与及察其状。及条上谏前后所为不道,诏御史劾得其实,斩于都市,及由是知名。擢知陇州。
初,置提点刑狱,内出及与陈纲二人名付中书。明日,以纲使河北,及使陕西,特迁一官。还判三司磨勘司,出知凤翔府,徙延州,除三司户部副使,为淮南转运使,累迁太常少卿、知秦州。议者以及谨厚,非守边才。及至秦州,州将吏亦颇易之。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亟命斩之,观书如故,于是将士皆惊服。改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以右谏议大夫召还,勾当三班院,再迁尚书工部侍郎,历知杭州、郓州、应天、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卒,年七十。特赠礼部尚书,谥恭惠。
及资质清介,所治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在杭州,恶其风俗轻靡,不事宴游。一日,冒雪出郊,众谓当置酒召客,乃独造林逋清谈,至暮而归。居官数年,未尝市吴中物。比去,唯市《白乐天集》。在河南,杜衍为提点刑狱,间与衍会,而具甚疏薄。他日,中贵人用事者至,亦无加品,衍叹其德。娶张氏,性嫉悍。及尝生子鞠之外舍张固请归保养之乃会亲属以子击堂柱碎其首及遂无子以弟之子为后。
(选自《宋史•李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尝生子\鞠之外舍\张固请归保养之\乃会亲属以子\击堂柱\碎其首\及遂无子\以弟之子为后。
B.及尝生子鞠之\外舍张固请归保养之\乃会亲属以子\击堂柱碎其首\及遂无子\以弟之子为后。
C.及尝生子鞠之\外舍张固请\归保养之乃会亲属\以子击堂柱\碎其首\及遂无子\以弟之子为后。
D.及尝生子\鞠之外舍\张固请归保养之\乃会亲属\以子击堂柱\碎其首\及遂无子\以弟之子为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B.出,文中指京官调到地方任职。京官到地方任职实际上是因犯事而被贬官。
C.右,古人有崇尚右的习俗,所以“右”可以指上位。如“位在廉颇之右”。
D.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六部这一,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及有才能,一生多次升官。他出生在仕宦之家,寇准因他有才能推荐过他;他在多地任职,多次任要职,去世后获得殊荣。
B.李及恪守职责,不同流合污。州民赵谏是个无赖,想亲近李及被拒,而诬陷他及,李及上密封奏揭发他,朝廷命令李及参与审查他,将他绳之以法。
C.李及谨慎忠厚,外柔内刚。他任秦州知州时,人们认为他不是守边的人,州里的官将也轻视他,但他果断处置一个坏人,由此立威。
D.李及清廉正直,厌恶奢靡。他在杭州时,厌恶那里的风俗轻薄奢侈,做官几年,没有买过吴地的物产,只是在临走时,买了部《白乐天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有禁卒白昼攫妇人金钗于市,束执以来。
(2)众谓当置酒召客,乃独造林逋清谈,至暮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