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从事。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于是改之。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ƒ,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以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汝南王统、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小极:困倦、小病。‚叶:同“协”。ƒ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即为二千石。
C.“黜”与“罢、免、夺、谪”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而立奚齐。”
D.“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基本相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4 01:4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云字士龙,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后举云贤良时年十六俄以公府掾为太子舍人出补浚仪令县居都会之要,名为难理。云到官肃然,下不能欺,市无二价。人有见杀者,主名不立,云录其妻,而无所问。十许日遣出,密令人随后,谓曰:“其去不出十里,当有男子候其与语,便缚来。”既而果然。问之具服,于是一县称其神明。郡守害其能,屡谴责之,云乃去官。百姓追思之,图画形象,配食县社。

寻拜吴王晏郎中令。晏于西园大营第室,云上书曰:"臣窃见世祖武皇帝临朝拱默,训世以俭,即位二十有六载,宫室台榭无所新营,屡发明诏,厚戒丰奢。臣以凡才,特蒙拔擢,亦思竭忠效节以报所受之施,是以不虑犯迕,敢陈所怀。如愚臣言有可采,乞垂三省。”

入为尚书郎、中书侍郎。成都王颖表为清河内史。颖将讨齐王冏,以云为前锋都督。会冏诛,转大将军右司马。颖晚节政衰,云屡以正言忤旨。孟玖欲用其父为邯郸令,左长史卢志等并阿意从之,而云固执不许,曰:"此县皆公府掾资,岂有黄门父居之邪!"玖深忿怨。张昌为乱,颖上云为使持节、大都督、前锋将军以讨昌。会伐长沙王,乃止。

机之败也,并收云。蔡克入至颖前,叩头流血,曰:"云为孟玖所怨,远近莫不闻。今果见杀,罪无彰验,将令群心疑惑,窃为明公惜之。"僚属随克入者数十人,流涕固请,颖恻然有宥云色。孟玖扶颖入,催令杀云。时年四十二。门生故吏迎丧葬清河,修墓立碑,四时祠祭。

云弟耽为平东祭酒,亦有清誉,与云同遇害。大将军参军孙惠与淮南内史朱诞书曰:"不意三陆相携暗朝,一旦湮灭,道业沦丧,痛酷之深,荼毒难言。国丧俊望,悲岂一人!"其为州里所痛悼如此。后东海王越讨颖,移檄天下,亦以机、云兄弟枉害罪状颖云。

( 节选自《晋书·陆云传》卷五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后/举云贤良/时年十六/俄以公府掾/为太子舍人/出补浚仪令/县居都会之要/
B.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后举云贤良/时年十六/俄以公府掾为太子舍人/出补浚仪令/县居都会之要/
C.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后举云贤良时/年十六/俄以公府掾为太子舍人/出补浚仪令/县居都会之要/
D.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后/举云贤良/时年十六/俄以公府掾为太子舍人/出补浚仪/令县居都会之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配食”即合祭,配享。指古人在祭祀时兼祀他神以配其所祭。文中指当地百姓追念陆云,让他与县里的土神相配,一起享受祭祀。
B.“黄门”原是官署名,汉代设有黄门官,给事于黄门之内。文中的“黄门”是指宦官,东汉时给事内廷的黄门令等职务皆由宦官充任。
C.“使持节”是魏晋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文中的“节”是中国古代的信物﹐它给与臣子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
D.“移檄”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文中用作动词,指发布公文进行声讨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云天资聪慧,少有才名。他六岁能写文章,虽然文采不如陆机,但立论超过哥哥,时人称他们为“双陆”。吴国尚书闵鸿也认为他是奇才。
B.陆云长于吏治,文武双全。补任县令时,他巧断杀人疑案,被当地人奉为神明;张昌作乱时,他担任大都督率军前去征讨,最终平定了叛乱。
C.陆云品格清正,不畏权贵。担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时,他凭借先帝的遗训反对吴王大兴土木;司马颖晚年昏庸,陆云屡次以直言违背他的旨意。
D.陆云蒙冤而死,天下痛惜。在孟玖的谗言蛊惑下,陆云无辜被杀,他的门生和旧吏将他安葬并且四时祭祀。后来司马越讨伐司马颖时,也为他抱不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去不出十里,当有男子候其与语,便缚来。”既而果然。
(2)僚属随克入者数十人,流涕固请,颖恻然有宥云色。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张翰传
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吴大鸿胪。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②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③性至孝,遭母忧,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小题1】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翰有清才,善文()(2)乃循言谈()
(3)齐王冏为大司马东曹掾()(4)时人其旷达()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
(2)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
【小题3】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小题4】第②段最能体现张翰辞官理由的话是(用原文回答)    。)
【小题5】首段张翰的“纵任不拘”,从全文看体现在哪几件事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罴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ao):改嫁。②烝烝(zhe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蜀后主刘禅亡国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B.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D.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一般是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侍从官。
B.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与“上书”意思一样。上封事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C.齐桓即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曾任用管仲改革,强军富民;对外实行“尊王攘夷”。
D.太守即郡守,是古代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年少而孤,出仕颇有才干。他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少的他思念双亲成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
B.李密奉养祖母,孝心感动武帝。朝廷征诏他任太子洗马,他以祖母无人奉养不应命;上疏陈述奉养祖母之情,受到晋武帝赞扬。
C.李密颇有见地,强调用人重要。他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成败相似,都因任用贤才而使国家兴盛,后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D.李密心有怨愤,触怒皇帝被免。他在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写诗表明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使晋武帝很生气,后被免去了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乔,字仲彦,南阳人也。少为秘书郎,建威将军王戎引为参军。伐吴之役,戎使乔与参军罗尚济江,破武昌,还授荥阳令,迁太子洗马。以诛杨骏功,赐爵关中侯,拜尚书右丞。豫诛贾谧,封安众男,累迁散骑常侍。齐王冏为大司马,初,嵇绍为冏所重,每下阶迎之。乔言于冏曰:“裴、张之诛,朝臣畏惮孙秀,故不敢不受财物。嵇绍今何所逼忌,故畜裴家车牛、张家奴婢邪?乐彦辅来,公未尝下床,何独加敬于绍?”冏乃止。顷之,迁御史中丞。同腹心董艾势倾朝廷,百僚莫敢忤旨。乔二旬之中,奏劾艾罪衅者六。艾讽尚书右丞苟晞免乔官。张昌之乱,乔出为威远将军、豫州刺史,与荆州刺史刘弘共讨昌。惠帝西幸长安,东海王越承制转乔安北将军、冀州刺史,以范阳王虓豫州刺史。乔以虓非天子命,不受代,发兵距之。颍川太守刘舆昵于虓,乔上尚书列舆罪恶。河间王颙得乔所上,乃宣诏使镇南将军刘弘、征东大将军刘准、平南将军彭城王释与乔并力攻虓于许昌。舆弟琨率众救虓,未至而虓败,虓乃与琨俱奔河北。未几,琨率突骑五千济河攻乔,乔劫琨父蕃,以槛车载之,据考城以距虓,众不敌而溃。乔复收散卒,屯于平氏,河间王颙进乔镇东将军、假节,以其长子祐为东郡太守,又遣刘弘、刘准、彭城王释等率兵援乔。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刘琨分兵自荥阳率兵迎越,遇祐,众溃见杀。乔众遂散,与五百骑奔平氏。帝还洛阳,大赦,越复表乔为太傅军谘祭酒。越薨,复以乔为都督豫州诸军事、镇东将军、豫州刺史。卒于官,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B.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C.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D.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平时负责管理宫廷马匹,太子出行时充任先导。
B.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范阳王是诸侯,兼任豫州刺史,故称领。
C.假节即借用符节,持节者大都镇守一方,战时可以斩杀违犯军令的人。
D.祭酒有首席、主管意,后指年高德劭、举足轻重的人,军谘祭酒即军中首席幕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乔初入仕途,屡次建立功勋。他参加灭吴之战,攻下武昌,参与诛杀杨骏,协助除掉贾谧,因而多次升迁,获封勋爵,官至散骑常侍。
B.刘乔不惧权贵,敢于直言谏阻。齐王司马冏十分器重嵇绍,经常走下殿阶迎接,刘乔认为司马冏不该如此谦卑,当面质问加以阻止。
C.刘乔反对矫诏,起兵联合抗击。司马越调动刘乔和司马虓的官职,刘乔认为这不是皇帝旨意,联合司马颙等人发兵许昌,进攻司马虓。
D.刘乔争雄兵败,晚年仍获重用。司马越领兵三万入关迎驾,打败刘乔,护送惠帝还都洛阳,直到司马越死后,刘乔才再次获得朝廷重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
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囊 ,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
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
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谦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
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于位,追赠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余如故,谥曰烈。
(选自《晋书•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絹与/都督谢而逍之/
B.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
C.质帐下都督先威考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逍之/
D.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絹与/都督谢而遺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很多,比如文中的“拜”“历”“迁”“入”等词语都有官职升迁的意思。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賜。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胡威有功于晋朝,被授予“平春侯”。
C.“对”,在古代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D.古代君主死后有谥号,大臣死后也可以有谥号。大臣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胡威的谥号“烈”就是朝廷賜予的。
【小题3】下列对职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髙尚。他从京都到荆州看望父亲,路途遥远,只身骑驴前往。途中毎到一个客找,他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商位恪守沽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贏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威父子为人通愤,珍惜名禅。胡质帐下的都督请假回家,刚好与胡威同路,常资助胡威,胡威为不贪便立,以绢相报。胡质为避嫌疑,对都督则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商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父。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之死》)
(3)吾少孤,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