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客:指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小题4】课内文言文翻译: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9 08:4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入言之于始皇曰;“错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候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根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事:侍奉
B.文信候不快,未有以也     强:勉强
C.武安君南挫强楚,北燕、赵 威:威势
D.赵囊王迎甘罗    郊:到郊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侯何不快之也   甚:厉害
B.君试臣,何速叱乎 其:难道
C.请孺子行 因:依着
D.文信侯入言之于始皇日 乃:就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战国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地位相当于丞相(宰相)。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罗侍奉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候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王。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国,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不如赍臣五域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拔剑切而之   啖:吃。B.杀人如不能 举:举起。
C.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D.沛公起如厕 如:往。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皆叛  夫秦王有虎狼B.待大王来   常身翼蔽沛公
C.拔剑切啖之 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D.怀王诸将约曰 欲呼张良俱去
【小题3】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C.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小题4】把选文中画线的地方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而搏髀曰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 ,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 ,寡人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韩、魏。当是之时,赵几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①阃:门槛。此指国门。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阃以内者,寡人之     制:处置;管理。
B.当是之时,赵几 霸:称霸。
C.西抑强秦,南韩、魏   支:支持。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也   用:任用。
【小题2】下面句子中能直接表现冯唐勇于犯颜直谏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②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③上怒,起入禁中
④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⑥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A.①⑤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但他的仕途仍大起大落,作者昭示他的坎坷际遇,是对封建政治的控诉。
B.冯唐告诫文帝,“委任而责成功” 是君王的用人之道,明君当重赏而不当重罚。
C.这段文字在朴实的叙写中,蕴蓄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在写作上体现司马迁的风格。
D.文中一些细节之处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对话,作了栩栩如生的描写,使传文有着强烈的文学性,如对冯唐的犯颜直谏和汉文帝的勇于纳谏,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显示了其独有的性格特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 ,独无间处乎?”
(2)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

②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③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乃请释之补谒者 ( )    (2)卒见( )
(3)三公九卿尽立  ( )    (4)吾聊辱廷尉( )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2)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小题4】王生让张释之跪下结袜带的理由可概括为
【小题5】概括张释之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B.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C.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D.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以子之才”的“子”,是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类似的还有《荆轲刺秦王》中的“荆卿”,“卿”即是对荆轲的一种敬称。
C.风雅颂是《诗经》内容上的分类,其中“风”有十五国风,多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宗庙祭祀的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宫廷乐歌。
D.《离骚》多用比兴,即东汉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借芰荷、芙蓉表明诗人不断修养自身的美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