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 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逐单于,破东胡,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救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

[注]①父:称年长者。②阃:kǔn郭门的门坎。这里指朝廷以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B.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C.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D.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为古代帝王庙号之一。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B.匈奴,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史记》中记载《匈奴列传》。
C.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在其前往往加姓名,如“冒顿单于”。
D.虏,我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其他如称南方外族为蛮;称东方外族为夷,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直言进谏。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来抵御匈奴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
B.冯唐颇有见识。冯唐认为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应由将军来主断,这样才能利于将军成功。
C.冯唐主张宽恕。冯唐认为因为种种原因,不要因为边关士卒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处罚他们。
D.冯唐巧救魏尚。汉文帝询问“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乘机委婉地指 出对魏尚处罚不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8 06:0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小题1】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B.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C.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D.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小题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
(2)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闲,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

(节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B.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C.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D.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在文中实指王位的继承人。“适”,通“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
B.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顿首即叩首,头叩地而拜,九拜之一,可作平辈之间的拜礼,也可作请罪之辞。
D.符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方生效。玉符,指玉制的一种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他以商人的敏锐触觉发现了子楚身上隐含的巨大利益,并由此拉开了以重金对子楚进行政治投资的序幕。
B.子楚一开始并不信任吕不韦,直到吕不韦道出“自己的门庭要等待子楚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的一席话,子楚才感觉到吕不韦不简单,并与之深入交谈。
C.吕不韦非常明了当时秦国的形势,所以能够为子楚正确分析所处形势,并指明前进方向,使子楚叹服并承诺将来共享政治利益。
D.吕不韦做事非常讲究策略,为了帮助子楚接近华阳夫人,他就先接近华阳夫人的姐姐,还将自己购买的奇物玩好都送给了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2)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文中划线句子“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目:瞪视
B.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之:到、往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过:拜访
【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②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B.①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②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C.①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D.①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日
【小题4】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荆轲“为人沉深”的一项是(  )。
①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②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③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④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⑤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⑤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②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之耳。”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与语,数日不   厌:讨厌、厌恶
B.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之耳 说:通“悦’:高兴、喜欢。
C.军既相 距:通“拒”,对峙
D.吾始与公子 欢:友好,交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壮也,犹不如人
令既具,未布,恐民不信己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魏公子卬以为
C.起不意,尽失其度
秦孝公,太子立
D.吾还也,亦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绝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施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监以卫鞅   让:责备B.子何以吾君  中:选中
C.而循礼者不足 多:称赞D.其师公孙贾  黥:在人身上刻图案并涂色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始终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在太子犯法后对太子老师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