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列课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19 10:0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B.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C.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D.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的一种官职,汉武帝时开始施行,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
B.茂才,即秀才,汉代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而改称茂才。
C.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有两种,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D.尚书,官职名称。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受小姑诬告毒死婆婆,孟尝为之申诉,太守不理会,他就在门外哭泣,因病离开,寡妇含冤而死。新太守到任后,他终于代为洗白冤情。
B.孟尝才干卓越。合浦前任宰守因贪污腐化而对奸人滥采珍珠不作为,使珠业凋敝,民不聊生,孟尝任合浦太守后,革除弊政,为民兴利,又使百姓重返本业。
C.孟尝深受百姓爱戴。他在任合浦太守时因病将要离任,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因无法上登上车子,只好搭上乡民的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孟尝深受贤者赏识。尚书杨乔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谦逊不张扬,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但孟尝最终没有得到任用,老死于家中。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

清张惠言

古之所谓良有司者,不待其莅政治民也,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是故有躁进之心,则必有趋势之术;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虽有特达之才,廉耻之念,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呜呼!今之有志于吏道者鲜矣。今各省自州县自丞尉,谒吏部而出者,岁数百余人,其人皆有司牧之责,其间亦有知名义、识廉耻者。然吾观其所以进争尺寸之捷,较出入之势、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及其选而得官,则哗然曰:“某地善,某地恶。”得之者忻戚色然。问其所以为善恶者,则非政之险易也,非民之淳浇也,曰“某地官富”,曰“某地官贫”。呜呼!士未莅官,未治民,而所汲汲者如此;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

海盐张文在,强毅慷慨,喜任侠,然敦为孝弟。少举于有司,困不遂,走京师,供事国史馆,积若干年,以勤能,例得府经历。又几年,史馆移选人入吏部,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今年秋,以赀入,请试用,分发得甘肃。甘肃,地边塞,民穷官贫,自长吏以下,不能具舆马,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而文在以磊落才,抱负奇气,浮汩为吏十余年,更偃蹇摧困,始得一官;而当远绝西徼,家又甚贫,虽相知者,皆为文在不乐;而文在处之晏然。且曰:“吾闻甘肃民朴而政简,长官无奔走,宾客无徭役,此真吾所乐者。”君子于是知文在之贤:其不躁进也,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他日莅政治民,其为良有司也无惑焉。于其行也,序以送之。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

(注)①靮:马缰。②淳浇:风俗的敦厚和浮薄。③西徼:西方的边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B.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C.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D.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
B.供事,职官名。清代宗人府、内阁等在京的衙门设供事,管理衙门事务,略同书吏。
C.以赀入,即捐官,士、民向国家捐资纳粟以取得官职,是封建社会时期缓解财政困难的一种方法。
D.徭役,古代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铺路、戍守边疆等工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叹有志于实践为官之道的人太少了,因为那些当官之人虽然都负有管理百姓的责任,但其中已经没有懂得名誉节义、知道廉耻的人了。
B.作者认为,有突出的才能,有廉耻观念的人,一旦陷入权势、利益之中,就很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官了。
C.张文在少年时被有司选拔,却困窘不得志,任国史馆供事若干年,后来,他以赀进入吏部,被派发到甘肃某地。
D.作者赞叹历经摧困得边地一官的张文在是好官。全文前后呼应,把一个小吏坚强而有操守的品质刻画得非常生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
(2)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十三岁,制举之业成。熙宁三年试应,既中秘阁选,廷对入等矣,会王安石恶孔文仲策,迁怒罢其科,遂不得第。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安石知不附己,命权盐铁判官,历提点京西、河北、京东刑狱。元丰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还,拜中书舍人。元祐初,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谒吏干请,亦械治之。哲宗莅政,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仍兼侍读。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然惇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言不已。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讣未至,帝犹即其从弟景臻问安否。元符末,追复龙图阁学士。

(选自《宋史·钱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
B.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
C.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
D.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古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制举科”,简称“制举”。
B.御史是古代的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和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河北,文中泛指黄河以北地区,也称河内。《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河内”即此义。
D.从弟指堂房亲属。从兄,是伯父、叔父之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从弟,是伯父、叔父之子中比自己年幼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勰少年聪慧,为官有见识。他五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字,十三岁时完成了以制科取士的学业。他创建的登记值班的簿册,受到神宗的赏识。
B.钱勰深受重用,不依附权臣。皇上曾要任他以清要官,也曾在制定官制时因他守孝而给他预留职位。王安石想让钱勰依附他,被钱勰婉言谢绝。
C.钱勰清正廉洁,能坚持原则。他奉命出使高丽,凡是不应有的馈赠一概不接受。追来赠送金银器的官吏哭着让他接受,他最终也未违初衷。
D.钱勰为官机敏,处事很干练。在任开封府知府时,面对多达七百件的诉状,他从速决断,逐件审理,有要求复审的就复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
(2)“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尝东荆州刺史曹芝_________(2)芝其对_________
(3)虽饥馁_________(4)淮南岁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付府君。”  卿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避盗   告先帝之灵彰其咎
C.人竞贡新果 大江南北谓忠烈未死
D.一身获罪,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在城邦中矣
【小题4】把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5】请各举一例,简析苏琼在为人、处事上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