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父平,相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婚姻。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良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多次B.故遂从之,不见景驹  前往
C.臣韩王送沛公  因为D.良乃固项伯  要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先秦时期爵位的一种,是天子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同时期的爵位还有公、伯、子、男等。
B.“字”是古人于出生后不久由长辈或当地有名望之人所起,同辈之间以名相称,长辈则可直呼其字。
C.“拜”,指上级按一定的礼节任命官员、授予官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D.“婚姻”,又称为“昏姻”或“昏因”,指男娶女嫁之事。文中指的是项伯和刘邦约为儿女亲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利重义。韩国被秦国攻破,殃及张良在韩为官的父亲,他拿出自家财产来寻求刺客行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胆量过人。秦始皇东巡之时,他和刺客埋伏在博浪沙中,以铁锥为武器行刺之,铁锥击中副车,秦始皇大怒。
C.张良善于劝谏。刘邦入秦宫后就想住下不走,樊哙劝谏也不听,但经张良以秦亡的前车之鉴一番劝说后还军霸上。
D.张良宅心忠厚。项伯连夜告知张良项羽要攻打刘邦并想带他离开,张良不但没走,还告诉刘邦并为他出谋划策。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2)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1 11:45: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李为边郡太守,徒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注释良家子: 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之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后世以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民,以平民为良民,遂用以称良民子女。骑郎将:也称郎中骑将,西汉置,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典属国:典,掌管;“典属国”即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秩二千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B.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C.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D.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小题2】下列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而刘素疾病B.亲戚之情话
C.天下无双,自其能D.贾谊于长沙
【小题3】下列文学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一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陈情表》言辞恳切,委婉动人。表,是古代臣下呈给皇帝的一种文书。
B.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C.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大致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而且都分上下片。
D.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广家世世受射”,箭术精准,屡立战功。他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孝景初立,李广为陇西都尉,后为骑郎将,
B.李广才气无双,骁勇能战,曾多次与匈奴作战,公孙昆邪因之向皇帝泣诉李广“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之辞。
C.李广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时,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迷惑敌人,成功吓退敌兵。面对战事,李广智勇双全,处乱不惊。
D.李广任未央卫尉时出征雁门关,因匈奴兵多,败北被胡骑捉拿,后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是本文原句翻译;3、4是课内文言文翻译。)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至鸿门,曰(_________) ②令将军与臣有(_________) 
③军中无以为乐(_________) ④亚父南向坐(_________)
【小题2】选出对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令将军臣有郤   ②因留沛公饮   ③击沛公于坐   ④留沛公与饮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也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请用一个成语加以概括上述文字的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行:品行B.信往,不为具食 具:准备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如果D.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小题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人多厌之者B.上未之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小题4】翻译句子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累,蓬是一种小草,风吹根断。张守节《史记•正义》:“蓬,沙碛上转蓬也;累,转行貌也。言君子得明主则驾车而事,不遭时则若蓬转流移而行,可止则止也。”
B.关令尹喜,字文公,号关尹。先秦天下十豪,周朝大夫、大将军、教育家,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
D.孝文,汉孝文帝是刘恒,“孝文”是其谥号,其庙号是太宗,在古代,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祖,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学识渊博,写了 5000多字《道德经》,还曾预言“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楚霸王就会出现”。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沛公略地下邳西,良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亲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候,我属无患矣。”

汉十二年,高帝,后八年留侯卒,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悼惠王二十三年,是王公年次纪年法。我国古代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B.留候,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留是张良受封之地。
C.崩,我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D.谥,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倾尽家产,为韩报仇。因祖父和父亲在韩国做过五代丞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拿出全部家财赏求刺客刺杀秦王,意欲为韩报仇。
B.张良慧眼识主,认定沛公。张良曾将学到的兵法与他人言说,别人皆不能明白其妙,而沛公却称好,并常用其策,于是张良就追随他。
C.张良运筹帷幄,籍此封侯。张良因身体多病,不曾亲自带兵,无战斗之功,凭借出谋划策,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获得了三万户的封邑。
D.张良机智敏锐,阻止谋反。在朝廷分封出现问题时,张良善于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提出合理建议,成功阻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谋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沛公略地下邳西,良遂属焉。
(2)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