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步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及魏帝告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以年老逊位。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古代常见授予官职的词有“举、辟、征、拜、授、出、放”等。
B.“司马”,古代职官名称,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C.“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D.“太子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但在文中,李熹任此职时属掌权实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后来母亲病重,他偷偷回家,赶上母亲丧事,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李熹治军有方,颇有政绩。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但因擅自出兵,而被免职。
D.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步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2)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4 09:4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⑤。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 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虫流: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处指死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明言教何    碎:琐碎
B.从事其书司隶  白:报告
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    援:靠山
D.及赐饯东堂,诏令赋诗  密:暗中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一组是(   )
①奉事以孝谨闻
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③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④有暇则讲学忘疲
⑤乃迁汉中太守
⑥数使吴,有才辩
A.②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厢: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文中指正房东侧的房屋。
B.门生:原指转相传授学业者,亲授业者为弟子。晋、南北朝时指世家豪族的依附人口。
C.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多用来交代写作文章的缘由、目的或介绍作者的情况。序的种类很多,有诗序、书序、赠序等。“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D.《道德经》:又名《老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意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隶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和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即将到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感遗憾。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潜,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B.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C.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D.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在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起的对名的解释和补充的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
B.祭酒作为名词可以指出行的饯别酒,也可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还可以指汉魏以后的官名。在本文就是指飨宴时酹酒祭神的人。
C.秫谷就是黍米,也就是高粱米,黍作为五谷之一,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D.三径,自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天资聪慧。他从小就显露出自己非凡的写作才能,觉得朝廷看重,虽然他多次辞职,但朝廷还是多次想召他为官。
B.陶潜一生清贫。为了生计,他曾被迫为官,要不是实在无法接受官场的腐朽,他也不会多次辞官不就。
C.陶潜生性爱酒。为了酒他宁愿抛弃家庭生计,把公田全部种秫谷酿酒,为了酒,他可以抛开自己待人接物的原则。
D.陶潜独立率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令,与朋友往来,不分贵贱,有酒辄设,醉后便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2)解印去县,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

同类题4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言 文 ,完 成小题 。
朱 序 字 次 伦 ,义 阳 人 也 。 序 世 为 名 将 ,累 迁 鹰 扬 将 军 、 江 夏 相 。 兴 宁 末 ,梁 州 刺 史 司 马 勋 反 ,桓 温 表 序 为 征 讨 都 护 往 讨 之 ,以 功 犴 征 虏 将 军 ,封 襄 平 子。 太 和 中 ,时 长 城 人 钱 弘 聚 党 百 余 人 ,藏 匿 原 乡 山 。 以 序 为 吴 兴 太 守 。 序 至 郡 ,讨 擒 之 。 事 讫 ,还 兖 州 。 宁 康 初 ,镇 襄 阳 。 是 岁 , 苻 坚遣 其 将 苻 丕 等 率 众 围 序 ,序 固 守 ,贼 粮 将 尽 ,率 众 苦 攻 之 。序 累 战 破 贼 ,人 情 劳 懈 ,又 以 贼 退 稍 远 ,疑 未 能 来 ,守 备 不 谨 。督 护 李 伯 护 密 与 贼 相 应 ,襄 阳 遂 没 ,序 陷 于 苻 坚 。坚 杀 伯 护 徇 之 ,以 其 不 忠也 。序 欲 逃 归 ,潜 至 宜 阳 ,藏 夏 揆 家 。 坚 疑 揆 ,收 之 ,序 乃 诣 苻 晖 自 首 ,坚 嘉 而 不 问 ,以 为 尚 书 。太元 中 ,苻 坚 南 侵 。 谢 石 達 谢 琰 选 勇 士 八 人 涉 肥 水 挑 战 坚 众 小 却 序 时 在 其 军 后 唱 云 坚 败 众 遂 大 奔序 乃 得 归 。 后 丁 零 翟 辽 反 ,序 遣 将 军 秦 膺 、 童 斌 与 淮 泗 诸 郡 共 讨 之 。 翟 辽 又 使 其 子 钊 寇 陈 颍 ,序 还 遣 秦 膺 讨 钊 ,走 之 ,拜 征 虏 将 军 。其 后 慕 容 永 率 众 向 洛 阳 ,序 自 河 阴 北 济,与 永 伪 将 王 次 等 相遇 ,乃 战 于 沁 水 ,次 败 走 。参 军 赵 睦 追 永 ,破 之 于 太 行 。永 归 上 党 。序 追 永 至 上 党 之 白 水 ,与 永 相持 二 旬 。闻 翟 辽 欲 向 全 墉 ,乃 还 ,遣 参 军 赵 蕃 破 翟 辽 于 怀 县 ,辽 宵 遁 。序 退 次 洛 阳 ,使 子 略 督 护 洛城 。 序 还 襄 阳 。 会 稽 王 道 子 以 序 胜 负 相 补 ,不 加 褒 贬 。 其 后 东 羌 校 尉 窦 冲 欲 入 汉 川 。 周 琼 失 巴西 三 郡 ,众 寡 力 弱 ,告 急 于 序 ,序 遣 将 军 率 众 赴 之 。序 以 老 病 ,累 表 解 职 ,不 许 。诏 断 表,遂 辄 去 任 。数 旬 ,归 罪 廷 尉 ,诏 原 不 问 。 太 元 十 八 年 卒 ,赠 左 将 军、 散 骑 常 侍 。
(选 自 《 晋 书 朱 序 传 》 ;有 删 改 )
【小题1】下 列 对 文 中 画 波 浪 线 部 分 的 断 句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 谢 石 遣 谢 琰 选 勇 士 八 千 人 涉 肥 水 挑 战 坚 / 众 小 却 / 序 时 在 其 军 后 / 唱 云 / 坚 败 / 众 遂 大 奔 /
B. 谢 石 遣 谢 琰 选 勇 士 八 千 人 涉 肥 水 挑 战 / 坚 众 小 却 / 序 时 在 其 军 后 / 唱 云 / 坚 败 / 众 递 大 奔 /
C. 谢 石 遺 谢 琰 选 勇 士 八 千 人 涉 肥 水 挑 战 / 坚 众 小 却 序 / 时 在 其 军 后 唱 / 云 / 坚 败 众 / 遂 大 奔 /
【小题2】下 列 对 文 中 加 点 部 分 的 相 关 内 容 的 解 说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封 襄 平 子 , 被 封 为 襄 平 子 爵 , “ 子 ” 是 古 代 公 、 侯 、 伯 、 子 、 男 五 种 爵 位 的 一 种 。
B.自 河 阴 北 济 , 从 黄 河 南 岸 向 北 岸 渡 河 ,“ 阴 ” 指 山 的 北 面 、 水 的 南 面 ,“ 阳 ” 指 山 的 南 面 ,水 的 北 面 。
C.诏 断 表 , 皇 帝 下 诏 书 要 求 不 再 接 受 其 所 上 表 章 , “ 诏 ” 指 皇 帝 下 命 令 , “ 表 ” 指 给 皇 帝 的书 信 、 表 章 。
D.赠 左 将 军 , 追 赠 为 左 将 军 , 古 代 同 样 的 官 职 之 间 的 高 低 等 级 以 左 右 来 区 别 , 且 历 朝 都 以右 尊 左 卑 为 定 例 。
【小题3】下 列 对 原 文 有 关 内 容 的 概 括 和 分 析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朱 序 一 世 为 将 ,讨 贼 有 功 。朱 序 经 过 多 次 升 迁 担 任 了 江 夏 相 ,其 间 先 后 讨 伐 了 梁 州 刺 史 司马 勋 以 及 长 城 人 钱 弘 等 叛 军 ,并 最 终 擒 获 叛 乱 首 领 钱 弘 。
B.朱 序 疏 于 防 范 ,被 陷 苻 坚 。 朱 序 镇 守 襄 阳 时 ,苻 坚 派 苻 丕 围 攻 襄 阳 ,朱 序 连 续 作 战 击 退 贼兵 ,但 因 贼 兵 退 却 而 疏 于 防 范 ,最 终 襄 阳 沦 陷 ,朱 序 被 俘 。
C.朱 序 综 观 全 局 ,善 于 指 挥 。 平 定 翟 辽 和 慕 容 永 的 叛 乱 ,彰 显 了 朱 序 的 指 挥 才 能 ,他 综 观 全局 ,派 遣 手 下 讨 伐 叛 贼 ,但 因 胜 少 败 多 ,终 不 被 奖 赏 。
D.朱 序 老 病 辞 职 ,未 能 如 愿 。 朱 序 后 来 因 为 年 老 多 病 ,多 次 上 书 请 求 朝 廷 免 去 自 己 的 职 务 ,但 最 终 没 有 被 准 许 ,到 了 后 来 ,他 就 直 接 离 开 自 己 的 职 位 。
【小题4】把 下 列 句 子 翻 译 成 现 代 汉 语 。
(1)坚 疑 揆 ,收 之 ,序 乃 诣 苻 晖 自 首 ,坚 嘉 而 不 问 ,以 为 尚 书 。
(2)周 琼 失 巴 西 三 郡 ,众 寡 力 弱 ,告 急 于 序 ,序 遣 将 军 率 众 赴 之 。
(3)有 志 与 力 ,而 又 不 随 以 怠 ,至 于 幽 暗 昏 惑 而 无 物 以 相 之 ,亦 不 能 至 也 。(《 游 褒 禅 山 记 》)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在职六年,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顷之,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宁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续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已,洞见墙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B.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C.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D.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也称“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褐”指粗布衣服。
B.太常,古代设置的官职,原来属九卿之一,掌管国家祭祀、礼乐等礼仪事务。
C.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也泛指学校。
D.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经”是儒家典籍,“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弘礼授学。
B.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外甥王国宝谄媚侍奉会稽王,他没有容忍。
C.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
D.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年少阅读广泛,后免官在家仍勤读经典,张湛给他开的药方也侧面反映他读书勤奋。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