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第二、三段,完成以下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① ),庭中通南北为(② )。(③ )诸父异爨(④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⑤ )而是,东犬西吠,客逾(⑥ )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⑦ )为墙,(⑧ (⑨ )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⑩ )二世,先妣(⑪ )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1)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⑫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2)(⑬ )去,以手(⑭ )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⑮ ),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⑯ ),他日汝当用之!”瞻顾(⑰ )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⑱ )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⑲ )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⑳ )有神护者。……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下列各句对第2、3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首句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庭中的变化表现了封建家庭的零落衰败,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感叹。
C.为了显得更加真实感人,作者故意借老妪之口追忆母亲的往事。
D.祖母的三句话,三个动作,写出对作者的爱抚、教诲和期望。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4 08: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赠张别驾序

归有光

张侯自尚书秋官郎,出判苏州。会其属县昆山之令阙,来其事。未逾月,新令且至,吾党之士,为会于玉山之阳,邀侯为一日之欢,盖莫不戚然于侯之去者。

噫!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若侯之不鄙夷吾人,与吾人之所以爱侯者,可谓有情矣。吏之来,皆四海九州之人,无亲知之。一旦以天子之命,卒然而相临如是者,岂法度威力之所能为哉?夫亦恃其有情以相爱而已。今或自谓其能制百里之死生,法度威力之可以为,视其人漠然,而独行其恣睢之意,则今世之俗吏类如此也。侯为人慈爱悌,可以望而知其情。故不逾月,而县之士民,无不爱且慕焉。

嗟夫!吾县之人,力耕以供赋贡。曲事天子之命吏,盖亦无所不至。虽骈死敲扑之下,未尝敢有疾怨之心,独于是非之实有不能昧者,而见于里巷之歌谣也。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若《十月之交》、《雨无正》,虽幽厉之虐,不能绝也。今大吏或相与比于上,不曰吏之无良,然且诟詈吾人,以为风俗之薄恶。夫二百年仁孝忠厚之俗,奚至于今而独恶耶?

方侯之视事,即有倭寇之警。贼自滨海深入百里,络绎城下,侯以安静镇之。虽在倥偬之际,不肯因循旧弊,以扰于民。自前年贼至,而县常先时塞门,又严缒城之禁。小民斗米束菜,悉为吏卒所苛取。近郊之人,扶老携幼,望门而呼,城上莫有应者,独坐视其宛转于锋刃之下。且日取疑似之人,以为贼谍而屠刳之。盖冤苦无诉之民,有不独死于贼手者矣。如前之为,今岁皆无之。则贤人君子之所至,岂必其岁月之久!如时雨之沾溉于物,岂有涯哉?夫然后知侯之所以非今之俗吏。而期月之间,吾人爱慕之深如此,则夫知吾县风俗之不薄者,亦莫如侯。余故乐为道之云。

侯名牧,辛丑进士,山阴人。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 其事   署:代理
B.侯为人慈爱 悌 恺:和顺
C.且日 取疑似之人   钩:牵连
D.无亲知之     素:旧交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侯在昆山任上深得民心,离任之际,归有光和朋友们特地在玉山之南邀请他聚饮,席间所有人无不为张侯的离任而伤感。
B.昆山百姓耕种努力,认真完税,勤心侍奉皇帝派来的官员,对于官员的恶行也都隐忍且无任何发泄之举。
C.归有光认为,现在的有些无良官员动不动就说地方民风浮薄丑恶,对地方仁孝忠厚的民风积淀视而不见,实在令人气愤。
D.张侯治理昆山虽然时间很短,但百姓爱戴仰慕,归有光认为张侯深深了解昆山民风民俗并不浮薄。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2)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
【小题4】文中张侯应对倭寇不肯因循“旧弊”?请简要概括“旧弊”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庵记

(明)归有光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穷,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㦧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匾其室曰“陶庵”云。

(注)①元熙: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年号。②虞伯生:元朝文学家。③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身与之迁徙上下 迁徙:改变
B.悠然势分之外    势分:权势
C.咏其词 讽:背诵
D.乎古之善处穷者也     信:相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君子处世     句读不知
B.非独不困穷 不能容远近
C.直以穷为娱 神明自得
D.徒元熙易代之间     去六月息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君子权衡事物的标准、尺度,决不应该由一时的遭遇、处境而改变,这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近。
B.陶渊明的处穷不变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作者推想后人读他的作品,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且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
C.作者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是因为他仰慕陶渊明身处窘境尚能安命乐天,而自己当时处在失意困顿之中。
D.全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自己对安命乐天的追求,比如把司马迁作品中的慷慨不平之气与陶渊明作品中的冲淡平和对比。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
(2)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慍见古之难其人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