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 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 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 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 以为不可。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公在 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 施行之,亦未尝自名。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 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B.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 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C.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D.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隋、唐时,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B.集贤院,官署名。唐代开元中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至宋代,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称为三馆,掌理秘书图籍等;集贤院置大学士,由宰相兼领,并设学士、直学士、修撰、校理等官。
C.夷狄,古称北方部族为夷,东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汉书· 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再如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D.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至于宋代。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而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B.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5 08:4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铁。少以骑射事唐庄宗为厅直军使。明宗时,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

清泰二年,契丹数犯边,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万岁”,敬瑭斩三十馀人以止之。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其兵。明年夏,徙敬瑭镇天平,遂以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即以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兵图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门入,旌旗相属五十馀里。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吾欲今日破敌可乎?”敬瑭报曰:“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也。”使者未复命,而兵已交。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登,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唐军争驰之,契丹兵走。追至汾曲,伏发,断唐军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万馀人。敬达收军栅晋安,契丹围之。废帝遣赵延寿、范延光等救之。延寿屯团柏谷,延光屯辽州,相去皆百馀里。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馀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延寿等皆有二心,无救敬达意。敬达犹有兵五万人、马万匹,久之食尽, 削木筛粪以饲其马,马死者食之,已而马尽。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 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契丹耶律德光闻敬达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

选自《新五代史十品,测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都将成/辄有大风用水暴至/以坏之
B.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提/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C.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D.六月/兵图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并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B.领:在文中指暂时代理官职,还有其他如“行”“摄”均表示代理官职。
C.清泰: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
D.废帝:指当上皇帝后又被废的皇帝。这样的皇帝通常无庙号、谥号等。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敬达善于骑射,受到重用。年少时,敬达凭骑射被后唐庄宗任命对厅直军使,明宗即位之后他更加受到重用。
B.张敏达深受信任,讨伐逆贼。契丹侵犯边境时,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满皇帝的安排而造反,张敬达受命讨伐石敬瑭。
C.张敬达误中敌计,顽强抗敌,张敬达被契丹军队包围,契丹军队包围敬达,废帝派遗赵延寿、范延光等人救援,因相距较远导致救援失败。
D.张敬达忠贞为国,拒绝投降,张敬达没听副招讨使杨光远的劝谏而被杀,耶律德光哀怜他是忠臣,派人安葬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其兵。
(2)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

同类题2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茂昭本名升云,德宗时赐今名,字丰明。少沈毅,颇通书传。孝忠时,累擢检校工部尚书。孝忠卒,帝拜邕王谅为义武军节度大使,以茂昭为留后,封延德郡王。后二年,为节度使。弟昇璘薄王武俊为人,座上嫚骂,武俊怒,袭义丰、安喜、无极,掠万馀人,茂昭婴城,遣人厚谢,乃止。久之,入朝,为帝从容言河朔事,帝竦听,曰:“恨见卿晚!”召宴麟德殿,赐良马、甲第、器币优具,诏其子克礼尚晋康郡主。帝方倚之经置北方,会崩,故茂昭每入临,辄哀不自胜。

顺宗立,进冋中书门下平章事,复遣之镇,赐女乐二人,固辞,车至第门,茂昭引诏使辞曰:“天子女乐,非臣下所宜见。昔汾阳、咸宁、西平、北平皆有大功,故当是赐。今下臣述职以朝,奈何滥赏?后日有立功之臣,陛下何以加之?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既还,王承宗叛,诏河东、河中、振武、义武合军为恒州北道招讨,茂昭治廪厩,列亭侯,平易道路,以待西军。承宗以骑二万逾木刀沟与王师薄战,茂昭躬擐甲为前锋,令其子克让、从子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绕贼,大败之,承宗几危。会有诏班师,加检校太尉,兼太子太傅。

乃请举宗还朝,表数上,帝乃许。北镇遣客间说,皆不纳。诏左庶子任迪简为行军司马,乘驿往代。茂昭奉两州符节、管钥、图籍归之。先敕妻子上道,戒曰;“吾使尔曹出易,庶后世不为污俗所染。”未半道,迎拜兼中书令,充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至京师,双日开延英,对五刻罢。又表迁坟墓于京兆,许之。明年,疽发于首卒,年五十,册赠太师,曰献武。帝思其忠,擢诸子皆要职,岁给绢二千匹。

(节选自《新唐书·张茂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B.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C.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D.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B.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汉武帝曾建立城池实施管理,名为朔方。
C.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给予的称号,或褒或贬或同情,始于西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茂昭沉稳刚毅,有礼有节。他的弟弟得罪了王武俊,招致王武俊发兵攻击,张茂昭环城固守,并派人用重礼谢罪,王武俊才停止进攻。
B.茂昭忠于朝廷,深受器重。唐德宗授任他检校工部尚书并升任为节度使;唐顺宗赐予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派他去节镇,赏赐女乐二人。
C.张茂昭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在与王承宗的作战中,张茂昭亲自披甲作为前锋,命令儿子张克让、侄子张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包围贼兵,大败贼兵。
D.张茂昭镇守节镇,平叛有方。王承宗反叛,张茂昭修治粮仓马厩,建立驿亭候馆,平整道路,准备就绪后,张茂昭率军越过木刀沟,大败王承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倚之经置北方,会崩,故茂昭每入临,辄哀不自胜。
(2)先敕妻子上道,戒曰:“吾使尔曹出易,庶后世不为污俗所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也,其后世居于太原。知远弱不好弄,严重寡言,面紫色,目多白睛,凛如也。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高祖留守北京,以知远为押衙。

潞王从珂反,闵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高祖入室,敢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留帝传舍而去。

废帝入立,高祖复镇河东,已而有隙,高祖将举兵,知远与桑维翰密为高被画,赞成之高祖即位于太原,以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保义军节度使。契丹耶律德光送高潞州,临决,指知远曰:“此都军甚操刺,无大故勿弃之” 。

天福二年,迁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军节度使。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高祖怒,欲罢其兵职,宰相赵莹以为不可,高祖乃遣端明殿学士和凝就第宣谕,知远乃受命。五年,徙都留守。九月,朝京师,高祖幸其第。六年,拜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七年,高祖崩。

知远从高祖起太原,有佐命功,自出帝立,与契丹绝盟,用兵北方,常疑知远勋位已高,幸晋多故而有异志,每优尊之。拜中书令,封太原王、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又拜北面行营都统。开运二年四月,封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守太尉,然王未尝出兵。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八月,杀吐浑白承福等族,取其赀钜万,良马数千。

(节选自《新五代史·汉本纪第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B.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C.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D.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明殿学士”官职名,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传舍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C.“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谥号,朝廷根据刘知远的生平事迹加给他的谥号以寓褒扬之意。
D.“以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节度使”,“领”有兼任低级官职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知远幼时不好嬉戏,个性厚重寡言,面目呈紫色,白眼球居多,给人一种凛然的感觉
B.知远派勇士石敢将铁锤藏在袖子里,后来闵帝身边的人想要动武时,石敢与他们进行格斗,直至战死,后知远将闵帝身边的人杀光
C.知远不愿与杜重在同一诏书,闭门不出。高祖很生气,想要解除他的兵权,但宰相赵莹认为这样做不行,于是高祖派赵莹去知远家说服知远。
D.知远跟随高祖起兵于太原,有开创基业的功劳。自后晋出帝继位后,与契丹断绝盟约,北方连年用兵,常常猜疑知远,对知远只是表面优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
(2)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而庇赖其子孙矣。”乃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修:欧阳修自称。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皇考崇公:指欧阳修去世的父亲。欧阳修的父亲被追封为崇国公。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 曰 生 可 求 乎 曰 求 其 生 而 不 得 则 死 者 与 我 皆 无 恨 也 矧 求 而 有 得 耶 以其 有 得 则 知 不 求 而 死 者 有 恨 也 夫 常 求 其 生 犹 失 之 死 而 世 常 求 其 死 也。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力于衣食,以以教  长:抚养。
B.不及吾姑    事:侍奉。
C.此死也 狱:案件。
D.虽不克有于其 躬:鞠躬。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毋以是为我累     不要因此(家贫)就为我积累钱财
B.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但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
C.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
D.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   做善事没有不得好报的,时间或迟或早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文章中连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C.文章中欧阳修写自己牢记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诲,后来获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荣耀。
D.文章结尾欧阳修认为大力彰显先辈们的美好品德,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
【小题5】欧阳修的父亲在为人处事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并作简要说明。
【小题6】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选作其中1题)
(1)明代有人说:“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是也。”并认为上文和《陈情表》都是出于肺腑的文章。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与祖母有难以割舍的亲情时,这样写道:。母、孙二人,。其中语意深沉,文字工丽,正所谓“出于肺腑者也,皆不求工而自工。”
(2)文中说“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躬,而庇赖其子孙矣”,其对“善”和“德”之间关系的把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挥。战国时荀子在《劝学》中就曾有对“善”与“德”的思考,原文说:。积善成德,。两段文字立足点有相似之处,着眼点又相区别,可谓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