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生活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①我的父亲并不满足于父母寄望于他的生活方式——继承他们的小农场。当他和我的母亲抛下他们的村子,在陌生的小镇买下这块土地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就是:通出饲养银狐和水貂肯定能致富。他将所有已经筹集到的钱投入其中,而我的母亲贡献出了她当教师的存款。他建起了供所有动物们居住的饲养棚,又立起了可以圈住牲口们的栅栏和铁丝网墙。

②现在我回想起来,那里发生了相当多的杀戮。马匹必须被屠宰,制成马肉;提供毛皮的动物每年秋天要被淘汰,只留下产仔用的牲畜。但是我习惯了这些,可以轻易地视而不见,为自己构建出一个经过净化的场景:那里有青青的草地和波光粼粼的河水,还有从河岸上的草地中涌出的一眼令人惊喜的泉水。它为那些注定要被宰杀的马和奶牛提供着饮水,我也用一只捡到的铁皮杯子来喝它,四周总是有新群的动物类便,但是我忽视了它们。这些场景仿佛是来自我喜欢的那些书中。

③在那些日子里,我必须时常帮我的父亲干活,因为我的弟弟年龄还小。我用泵汲取了新鲜井水,然后在栅栏里来回地走着,清理干净牲口的饮水罐,再重新灌满它们。我很享受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持续的孤独正是我所喜欢的。后来,我不得不待在屋子里帮我的母亲干活,于是我怨气冲天,说话总是像吵架似的。那被称为“顶嘴”。我伤害了她的感情,然后她会去谷仓向我的父亲告状。于是父亲中断他的工作,用他的腰带揍我一顿。之后我就会躺在床上哭泣,制定出各种离家出走的计划。但是那段叛逆期终究也过去了,我变得乖巧听话,甚至成了开心果——我擅长描述从镇上听来的故事和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④可是,我的父亲进入毛皮行业太迟了,他的生意很萧条。父亲剥掉了所有狐狸的皮,然后是水貂,他用它们只换来了少得可怜的一点点钱,之后他白天忙着拆除饲养棚——那里是这份事业诞生和死亡的地方,然后他出发去铸造厂做五点钟上岗的门卫,半夜才回来。

⑤比收人的损失更加令人意外而且将会变得更加具有毁灭性的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在我母亲四十多岁时显现了出来。

⑥一开始,情况不算太坏。她的双眼只是偶尔会以一种游移的方式向上翻白眼,而她的嘴唇四周由于口水分泌过量,那些柔软的汗毛变得很显眼。每天早晨,她可以在别人的些许帮助下穿衣服,她还能偶尔做些里里外外的家务活。她依靠内心的某种精神力量支撑了好长一段时间。

⑦你也许会认为,这一切太过分了。生意失败了,我母亲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奇怪的是,我记得那段时光并非是不开心的。家中并没有异常的、绝望的气氛。也许那是因为我当时并不明白我的母亲不会有任何好转,只会更糟。至于我的父亲,他有他的精神力量:他喜欢那些在铸造厂里和他一起工作的兄弟,他们大多数和他一样,都在生活中经历了某些挫折或者磨难;他喜欢在他前半夜的门卫工作之外所做的挑战性工作,比如将熔化了的金属倒入模具中。这很危险,但是正如我的父亲所说的,“小心全靠你自己”。这份工作收入还不错,而且这对他来说是件新鲜事。

⑧父亲出了门,我就开始做晚饭。我会做些我认为有异国风味的食物,例如意大利面条或是法式鸡蛋饼,主要原料都是便宜的菜,但我乐在其中。当盘子都洗好之后,我的妹妹必须将它们擦干净,而我的弟弟必须要我催促着才会把刷盘子的水泼到外面黑乎乎的土地上。吃完饭,我坐下来,把双脚放进保暖箱里,它的门己经没了,然后我阅读从镇上图书馆借来的大部头小说《独立的人们》,它是关于冰岛的生活的,书中的生活远比我们的要艰苦,但是其中有一种绝望的庄严;或是《追忆似水年华》,是关于那些我完全无法理解的事情的,但是我不会因此而放弃;或是《魔山》,是关于肺结核和一场伟大的辩论的,其中的一方似乎是友好的、进步的生活观念,另一方是黑暗的却令人莫名激动的绝望。

⑨在我结婚之后,我搬家到了温哥华。我没有回家探望病重临终的母亲,也没有出席她的葬礼。我们穷得没钱支付路费,我们会说这些事是不可以被原谅的,或者是我们永远不会原谅我们自己。但是我们会的——我们总是会那么做的。

(节选自《亲爱的生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以当事人在多年以后回忆的口吻,叙写全家一段艰难的生活,时间跨度大,不重故事情节,文笔冷峻,看似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饱含张力。
B.正当青春期的“我”喜欢阅读,整天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所以对饲养场的杀戳、肮脏和辛苦劳作视而不见,觉得自己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C.第⑧段中的两处“必须”,表明弟弟妹妹少不更事,需要在“我”督促下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含有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各自承担责任的意味。
D.对于不能回家探望病重的母亲、没有出席母亲葬礼这种不可以被原谅的行为,我们总是选择放过自己,小说的结尾淡然中隐含沉重,引人回味。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亲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请探究小说以“亲爱的生活”为题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01:21: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物种起源〉绪论》片段,完成小题。

(1)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2)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小题1】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学者得出这结论是因为存在生物的胚胎关系、地理分布等事实。
B.由于结论的根据不充分,作者在文中认为“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
C.作者在“很有根据”前加了“即使”,是委婉地表示结论没有根据。
D.人类无法说明世界上无数物种何以具有如此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小题2】对第一段的论述,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学者们只在狭隘的范围里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
B.啄木鸟的构造适应捉取树皮下的昆虫,是不合理的。
C.槲寄生的种子传播绝对需要某几种鸟和昆虫的帮助。
D.动物构造和植物习性两方面都是采用举例法来阐述。
【小题3】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和成效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惟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小题1】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
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
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愿离去。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和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小题3】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作者采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发展设置障碍,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小女孩的礼物

伊丽莎白·斯塔·希尔

夜间,雪静悄悄地绵绵而降。

我们一家人——丈夫拉斯,女儿,儿子和我,站在窗口惊喜地朝外望去,多美的景色啊!现在,我们的城镇似乎已披上了圣诞节的盛装。房子围着白绒般的头巾。前天还是光秃枯黄的树木,现在已换上了闪闪发光的冰上衣。甚至连电线杆也戴上了一顶斑白的帽子。呼啸的风声中,人们能听到圣诞节的歌声。

安德烈娅今年15岁,有时既美丽又年轻,有时却笨拙;有时既温和又懂事,有时却像天气那样变幻莫测,像冰雹那样任性。

早餐做好时,我抬头看到安德烈娅还站在窗边。

“你怎么啦?”我问道。

她惊跳了一下:“我在想,学校里的圣诞音乐会上,我决定不了到底穿红羊毛衣,还是绿羊毛衣。”

“两件都不错。”我告诉她。

安德列娅在学校里的乐队中是吹长笛的。乐队总是在圣诞节前举行节日音乐会。

今天我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早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包扎礼物上。在我上楼去拿上衣经过安德烈娅的房间时,惊讶地发现她的房间简直是一团糟,甚至连床也没有铺好。在她的衣橱里是一些没包扎好的礼物,这些礼物远不如我所知道的她计划中要送的礼物多。

“她在哪儿?难道她真的不知道圣诞节前有许多事要做吗?”几分钟后,她上楼来了。

“我……我在隔壁玛格丽特家练长笛。”她环顾了一下房间说,“天啊,这地方需要好好整理一下,是吗?”“确是要整理一下。”我说,“我似乎觉得你还需要再多买一些礼物。”

“你怕我不送你礼物吗,妈妈?”她顽皮地说,“请放心吧,我日夜在计划着,我的心充满着圣诞节的节日气氛。”

圣诞节的日子越来越近,我感到越来越疲劳,越来越忙碌,似乎觉得简直无法在圣诞节前把所有要做的事及时做好。然而,安德烈娅并不分担我的忧虑。我想责任感对她来说等于零。

中午,有客人过来吃午饭,我东奔西跑地把厨房整理好,打开洗碟机想把脏盘子和盆子放进去洗!我眼里噙着泪水,突然感觉忍无可忍:一大堆脏盘子,东奔西跑的忙碌,安德烈娅一点也不帮我做家务……。我怒火冲冲地很受委屈地把脏盘子搁在一边,开始为我的客人准备午饭。从客人离开我家,到我把安德烈娅从学校接出再送她去上长笛课前的这段时间,只够我洗几个盘子。

我到达学校时还怒气未消。安德烈娅兴奋地喊着朝我跑来。但当她看见我的脸色时,就把话咽了下去。

“你总是把该做的事忘了,”我说,“你总是不做好你家里本分的工作,甚至连你自己的房间也不收拾好。你似乎从来也不考虑你会给别人带来多少麻烦。我不知道你在想些什么。你总是那么心不在焉。”我把气话一古脑儿地倒了出来。

当车子快要到上长笛课的地方时,我的话才讲完。安德烈娅一直静悄悄地坐着。当车子停下时,她跳下车子一句话也不说,这可使我意想不到地感到悲伤,难受。难道圣诞节就像这样的过吗?这哪里还有圣诞节的气氛呢?

圣诞节音乐会的那个晚上,拉斯、布莱德和我坐在大礼堂里,安德烈娅和乐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坐在前面。她穿着绿上衣,看上去非常漂亮。台上合唱队的孩子们男女排成两排。拉斯朝我微笑了一下,又朝台上点了点头。

当音乐会开始时,我的心情也开始轻松起来。音乐似乎舒畅了我紧张的神经,年轻人合唱着新的和老的圣诞节的歌曲,而美妙的音乐使我产生了一种温暖和满足的心情。

随着音乐教师报了最后一个节目,歌名是《这就是一个人向往的乐趣》。接着他补充说:“这最后的节目是独奏,因为演奏者要使她家里的人惊讶一下,所以她的名字没有被列入节目单上。下面由安德烈娅·希儿表演长笛独奏。”

我由于惊奇而喘着气。当安德烈娅上去站在台上时,我眼里激动的泪花使我看不清她了。正当她要举起长笛放到嘴边时,她的目光直射她的父亲,弟弟和我,并愉快地向我们欢笑着。我们对台上这个容光焕发的女孩的亲密感情,似乎使我们4个人一起脱离了世俗,飘飘欲仙。

我感觉从来也未听到那种美妙的音乐。安德烈娅已懂得了这个我还不能明白的真理:爱比需要做一些小事情更有意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一家人——丈夫拉斯、女儿、儿子和我,让房子围着白绒般的头巾,甚至给电线杆也戴上了一顶斑白的帽子。
B.有时既美丽又年轻有时却笨拙;有时既温和又懂事,有时却像天气那样变幻莫测,由此可见安德烈娅是个圆形人物。
C.“我在想,学校里的圣诞音乐会上,我决定不了到底穿红羊毛衣,还是绿羊毛衣”一句充分证明安德烈娅是个没有主见的孩子。
D.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通过全家人的感受来写安德烈娅的表演,“脱离了世俗,飘飘欲仙”形象地表现出全家人的感动。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小女孩的礼物”的寓意。
【小题3】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安德烈娅,有人认为是“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无下落

鲍尔吉·原野

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

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什么事值得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那么大的场景,那么丰富的色彩,最后竟什么都没了,卸车都卸不了这么快。黄昏终于在夜晚来临之前昏了过去。

“我曾经见过最美丽的黄昏”,这么说话太像傻子了。但真正的傻子是见不到黄昏的人。在这个大城市,我已经二十六年没见过黄昏,西边的楼房永远是居然之家的楼房和广告牌,它代替了黄昏。城市的夜没经过黄昏的过渡直接来到街道,像一个虚假的夜,路灯先于星星亮起来,电视机代替了天上的月亮。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失去的仅仅是黄昏,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上缺了一些东西,原以为是缺钱、缺车,后来知道我心里缺了天空对人的抚爱,因为许多年没见到黄昏。

(选自《美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以发问领起下文对黄昏夕阳的描述,言简意赅,独立成段,引发读者思考。
B.作者对黄昏的情感由开始的好奇到忧伤,再到自豪直到最后的反思,逐层深入,每层的感受都与对黄昏夕阳的描写相结合。
C.文中最后一段两个“傻子”含义区别明显:前者指自己对黄昏的痴迷,后者指对人间之美漠视的人,作者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
D.题目“黄昏无下落”寓意深刻,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容易消逝,而人们却无视它的存在,体现了全文忧伤的感情基调。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黄昏”一词在文中有着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②“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③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④“有人来。”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滚开!”

⑤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⑥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房主人从呆愣中酲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⑦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⑧“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⑨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用作本文的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冬夜
B.雪花
C.雪夜
D.夜梦
【小题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
【小题3】文中第②节中对老夫妇俩在火盆边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描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做简要的分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篇幅虽短小,但情节曲折离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品的结局,给人突然转变的奇特感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文中老人全部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却始终没有从失去儿子的悲伤中摆脱出来,本文通过老人的对白表现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C.文章对雪景的淡出淡入的处理贴切自然,并通过朴素平淡的语言来凸显深情。而自然平淡的语言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读来如临其境。
D.文中老夫妇异乎寻常的行为举动,深藏着老夫妇的内疚之情和作者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小题5】文中首尾两处划线的句子都是对雪花的描写,请分别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