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的祖国,你的祖国①

(美国)罗纳德•卡尔弗特

①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我们选择作为领袖的人从不以军装和徽章来显示宪法赋予他的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地位。他们的内阁成员,他们的文职下属都不会给他穿戴表现强大军力的服饰。

②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普通公民见到的军人是这样稀少,以至于他们还没有学会根据肩章来分辨少校和上尉。当首席行政官向他的国民讲话时,他们以一臂之隔的距离聚集在他的周围。列成方阵的士兵不会在他的前面正步行进。当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讲话时,台下见不到一排排戴着钢盔的头颅。

③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人们不用军靴的重步声来愉悦到访的外国政治家,不以展示机动加农炮和大规模生产轰炸机的设备来恐吓他。

④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我们有绵延数千英里的不设防的北部边界。在那将我们的另一块领土部分隔开的清澈浩瀚的大海中,见不到海军舰船穿梭其间。整个南部边界没有要塞,也见不到炫耀武力的情形。

⑤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年轻人不必应征去为国防设施劳作;参加军事训练与否悉听其便。不存在一支长期奉行侵略政策的武装部队。建立海军不是针对来自西半球的危险,而完全是为防备可能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威胁。

⑥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总人口有三分之一是在外国出生,或者虽为本土出生,但父母或单亲是外国人。我们众多的“少数族裔”来自14个国家。无论其祖籍在何处,本土出生的美国人享有一切政治和其他权利。我们有“少数族裔”,但是没有少数族裔问题。

⑦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普通公民可以不受限制地批评政府的政策或是首席行政官的目标。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良知,而不是根据统治者的命令去投票。

⑧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我们将歌声献给爱和罗曼司、夜半的忧伤、落日时的帆影,而不是献给政治事业的殉道者。我们的国歌中虽有尚武之词和国难当头的气氛,但是如果你想听风琴,曲目单会给你提供他的姐妹歌——《美利坚……我为你歌唱》。较为明快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要号召国人团结一致,我们唱《迪克西》或《艾奥瓦佬》;要说哪里的玉米长得高大,我们唱《落基山的春天》或《加利福尼亚,我来了》。

⑨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从不搞防空演习,防毒面具几成文物。当死亡之鹰染黑天空之时,我们无须教我们的孩子跑向何处。

⑩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我们现在和未来的问题只会出自内部,出自我们的错误。我们对邻国的和平誓言比统治者的承诺和书面条约还要响亮。我们向他们保证说,我们一定会将自己多于他国的资源用来发展有利于和平的产业。

⑪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我们已经指明通向永久和平的路径。欧洲和亚洲都享受不到与这里所阐述的同等的自由、平等、和平之福;当我们接近或进入某个无论什么牌号的专制国家,这些福祉不是减少就是消失了。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植根于美国的政体中。我们只要将那些试图销毁这些原则的形形色色的外国主义拒于我国海岸之外,我们就能永远保留她们。如果你珍惜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物质上的和平和精神上的和平——那么,请用你们的一切力量来捍卫我国政府的理想。

注:①1938年,慕尼黑事件震惊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密布。俄勒冈州《波特兰俄勒冈人报》的主编罗纳德•卡尔弗特为唤起美国人民的危机意识,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社论。该社论一经发表,马上风靡全国。1939年,罗纳德•卡尔弗特因此文“在世界为战争风云笼罩之际,有力地唤起了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从容应对的理智”荣获普利策奖。

(选自展江主编《新闻与正义——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小题1】这篇社论共有11个段落,请问最后一段的位置可不可以变动?为什么?
【小题2】这篇社论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试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小题3】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的国家形象也不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十全十美。请结合该社论的写作背景和新闻文体的特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万元的遗产

马克·吐温

湖滨镇是一个居住着五六千人的可爱的西部小镇。这个镇上的教堂很多,因为镇上的人个个都是虔诚的教徒,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

塞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薄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在湖滨镇干他这一行的人,他是唯一领高年薪的——800元。这个数字实在是可现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报酬。他的妻于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

有一天,来了一个了不起的消息!这个消息真是使人吃惊、使人欢喜!那是从邻近的一个州来的,塞拉丁唯一的一个活着的亲属住在那里,名叫提尔贝利·福斯脱。他是个独身老汉,已经70岁了,据说家境相当富裕,性情也相当古怪和执拗。提尔贝利给塞拉丁写信来,说他不久就会死了,打算把3万元现款的遗产给他。他说这并不是为了表示感情,而是因为他一生的晦气和懊恼多半都是由金钱而来的,现在他希望把这笔钱转让给一个适当的对象,使它继续干那害人的匀当,满足他的心愿。这笔遗产将在他的遗嘱里交代清楚,如数照付。但是有一个条件,塞拉丁必须能向遗嘱执行人证明三件事:一是他没有在口头上或是书信里表示关心这笔遗产,二是他没有探听过这位将死的人向地狱前进的过程,三是他没有参加葬礼。

“3——万——块钱!”这几个令人神往的字像美妙的音乐似的,在这两个人的脑子里响个不停。这一天,塞拉丁记账记得一塌糊涂、错误百出;爱勒克也不能专心干她的事情,甚至拿起一个花盆却忘记她打算干什么。

当晚,两支铅笔一直在忙个不停——各人拟订各人的计划:爱勒克盘算着如何把这笔钱投资,塞拉丁则考虑怎样把它花掉。

最后还是塞拉丁打破了沉寂。他兴高采烈地说:“啊,爱勒克!我们首先开支1000块钱,买一匹马和一辆轻便马车为夏天用,买一架雪橇和一件皮子的膝围为冬天用。”

爱勒克果断而沉着地回答说:“动用本钱吗?那可不行。我们千万不能动用这笔本钱,那么做是不妥当的。我们要赚大钱!”

“赚大钱。那太好了。往下说吧,爱勒克。什么办法?”

“煤,新开的矿。我打算投资1万元买煤矿优先股。他们半年付一次利息,1万元钱变成3万——只要一年!”

“哇呢——”塞拉丁拿起杂记本子来,开始核算购置东西的钱数,这次所要买的是他希望尽早弄到手的那些享乐用品:“马——马车——雪橇——膝围——漆皮——高筒礼帽——转柄表——镶新牙。”

“别忙!我还得给煤矿上赚来的那3万元找出路,是不是?我把它派了两次用场:一次做油生意,一次做麦子生意。”

“爱勒克,这太妙了!总共赚了多少?”

“我想——,算得稳当一点,大约可以净赚18万,也许还可以再多一些。”

“哎呀呀!这岂不太妙?谢天谢地!我们拼命苦干了多年,终于交上好运了。爱勒克!”

“塞拉丁,我打算给教堂整整捐300元——到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道理怕花钱!”

“你这一着做得再漂亮不过了,亲爱的,你这毫无私心的人,这种举动正合你那慷慨的性格。”

然后他们就上楼去睡觉,可是因为高兴得昏头昏脑,竟至忘记了熄掉蜡烛,让它在客厅里点着。塞拉丁主张让它点着算了,他说即令是值1000元,他们也不在乎。可是爱勒克还是下去把它吹熄了。这一着倒是做得正好,因为她往回走的时候,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趁着那18万元还没有冷掉的时候,把它变成了50万元。

当然,在兴奋的情绪中,他们没忘第二天就写信到这位本家居住的地方去,订了一份当地的报纸——《萨格摩尔周刊》——那上面有最及时的讣告消息。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星期六终于来到了,他们收到了报纸。爱勒克迫不及待地把报纸外面包的纸撕开,她和塞拉丁的两双眼睛立刻就扫视着讣告栏。结果却大失所望!哪儿也没有提到提尔贝利。

“也许距离太远,也许下个星期就有消息了。”塞拉丁告诉妻子。

然而,5个星期闷沉沉地过去了,《萨格摩尔周刊》每星期六都按时来到,可人的消息却从未降临。这时候塞拉丁的耐性再也支持不住了,他痛恨地说:“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大概是永远不死了!”

就这样,4年过去了,那个盖空中楼阁的习惯、做白日梦的习惯发展得多快啊!美梦没有到来,倒是等来了《萨格摩尔周刊》的编辑,因为他们在过去4年中,一心一意地忙于别的事情,居然把报费忘却了,欠款共计6元。

对福斯脱夫妇而言,再没有比这位客人更受欢迎的了。他对提尔贝利伯父的情况一定很熟悉,想必知道他什么时候有进坟墓的希望。当然不能正面提出问题来,因为那就会使那笔遗产落空。

塞拉丁抑制住他那火热的渴望,极力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问道:“我——,我在贵地有一个远房本家,名叫提尔贝利。他——他——身体还好吗?”

“他身体还好?天哪,他到阴间去已经4年了!”

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

塞拉丁不动声色地——以试探的口吻说:“啊!真是,人生就是这样,谁也不免一死——连阔人也免不了这一关。”

“阔人?”那位编辑哈哈大笑起来,“那可不恰当。他是一钱莫名的,镇上的人最后不得不凑钱来埋了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的湖滨镇是个美丽的西部小镇,这里“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人人都有虔诚的信仰,勤恳工作,幸福生活,简直是自由伊甸园式美国梦的典范。
B.穷困撩倒的提尔贝利·福斯脱虽未直接出场,却是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生活的贫穷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在临死前拿虚无的遗产愚弄了福斯脱夫妇多年。
C.本文的对话描写精彩。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读者可以看到:福斯脱夫妇同时做着发横财的白日梦,分别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和投机主义。
D.选文戛然而止的结局令情节“断崖”,福斯脱夫妇数年的美梦归于破灭——那笔遗产不过是黄粱一梦,残酷的现实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令人唏嘘不已。
【小题2】请概括分析福斯脱夫妇的主要形象特点。
【小题3】幽默与讽刺是马克·吐温小说的主要特点,本篇小说中作者对夫妇二人在这一笔遗产面前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笔法犀利,入木三分。请找出三处并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大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地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小题1】请简析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2】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
【小题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3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一
爱的牺牲
美欧·亨利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夫妇租了一层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钢琴。
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爱•皮•品克奈将军的小姐克蕾门蒂娜,住在第七十一街。她只有十八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看,乔!每课五块钱。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
“德丽雅,”乔说,“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决不能够!我想我以卖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决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
“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可能卖掉一张。”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羊肉吧。”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那,“有时候,”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接着,乔带着基度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呵,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消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的,德丽雅?”
“大概是五点钟,”德丽雅可怜巴巴的说。“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雅,”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雅?”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需要说‘当你爱的时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讲叙了一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因生活拮据,为追求艺术而撒谎去做工,偶然的烫伤手腕的事故使真相大白,夫妻爱得更深的故事。
B.夫妻两人明明是艰辛挣钱,却都做出颇有成就的样子,德丽雅“得意扬扬”,乔“带着基度山伯爵的神气”,这表现出他们在苦涩的生活中怀有一种虚荣心。
C.小说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爱的牺牲”,乔佩服德丽雅为家庭的付出,一直没有让德丽雅发觉他在骗她,这说明他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儿。
D.作者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沉甸甸的故事,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风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达到“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小题2】小说在刻画德丽雅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采用了“欧•亨利笔法”,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很简单: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祝你好运。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划了一根火柴,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巡回赛。”爸爸随口一说,在我脑海埋下了一颗种子:赢得冬季巡回赛是个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锻铁大门时,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了。

不消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空中已经挂着至少二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到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仍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面,它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齐声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你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天就快黑了,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阿塞夫一愣,他开始退后一步。

“最后的机会了哈扎拉人!”

哈桑的回答是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阿塞夫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回到那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推门。

约莫隔了十五分钟,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好斗。
B.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特别是对街道上雪的描写,烘托了“我”的紧张与哈桑的纯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对哈桑的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品格。
【小题2】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