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看到了一条河

[英] 理查德·布兰森 王悦 译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我的父母总是不断让孩子接受挑战,想方设法培养我们的独立精神。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送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路回家。虽然那次探险,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一起在德文郡度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

“没关系,里克,” 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就起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最后试一次游泳。”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但离河边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巨大的响声,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朱迪斯姑姑都站在河边看我的表演。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既往地向我投来鼓励大目光。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下去。不久,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慌乱中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水面。我深吸了一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赢得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意识到我成功了,我终于会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到大家拍手欢呼声。……我终于游会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荨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 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抱住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选自《环球时报》,文字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通过“我”学游泳的时,表现了“我”的父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使“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B.第一自然段中的叙事,为下文写“我”敢于在湍急的河流中学游泳作了铺垫。
C.文章重点刻画了“我”父亲的形象,突出他对孩子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D.文章详略得当,重点叙述了“我”在回家途中学会游泳的事。
【小题2】对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分析最准确地一项是
A.“我”冒着危险一定要赢得打赌的10先令,说明“我”是个贪心的小男孩。
B.母亲曾让四岁的“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地方下车,然后自己找路回家,刻画了母亲不溺爱孩子的性格。
C.看着“我”走到水比较深的地方,爸爸“看上去毫不担心”,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漠不关心。
D.朱迪斯姑姑见“我”到最后一天还没有学会游泳,说“没关系,里克,明年再来。”说明她对“我”失去了信心。
【小题3】下列不属于文中叙述的生活片段的一项是
A.4岁时,独自回家迷路。B.度假期间,在海里练游泳。
C.回家路上,河里学会游泳。D.爸爸陪我下水游泳。
【小题4】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几个词语突出水流湍急的特点?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5】请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我”在下水前、游泳中及学会游泳后的心理状态。
【小题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给你的家人说些什么?(不少于30个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7 05:5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未婚妻

(法)奥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否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他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似乎听了之后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菲利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唉!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使我非常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后,对农民夫妇说:

“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往凳子里边一坐,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便拿出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不知怎样辞谢才好,只得采用夸大的方法,把伤风说成发烧,她才把这块煎饼放进篮子的底层。

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这一对好人一心只想爱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我因自己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关爱使我感到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时,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着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小说写的是“我”在度假之后乘火车回巴黎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因为我的犹豫使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他们儿子的“未婚媳妇”.在前往巴黎的途中对“我”关怀备至,甚至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农民还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B.“看报纸的旅客”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作用不可忽视,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而且“看报纸的旅客”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中“农民的妻子”从篮子底层拿出早晨她亲手做的煎饼给“我”吃,但被“我”以发烧为由辞谢了;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征。
D.小说“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小题2】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小题3】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上钩
美G.亚历山大
詹卡西先生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着当天的晨报。
“亲爱的,有什么惊人的报道吗?”詹卡西太太正忙着往面包上涂果酱。她总是嫌女仆露茜涂得不好,而自己动手会使丈夫感受到双重的爱。“拉斯维加斯又发生一起惊人抢劫案,失主被劫17万美元。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
“先生,太太,有个陌生客人要见你们。”露茜走进餐厅,打断了詹卡西先生的念报声。
詹卡西太太嚷道:“这人真没教养,这种时候来拜访人!别让他进来,谁担保他不是劫匪!”说着干脆把一团果酱塞到嘴里去。
露茜说:“我让他在外面等,他问我们有没有丢钱。”
詹卡西先生说:“请他进来吧。”说着擦擦嘴,站起来往外走去。
詹卡西太太瞪大了双眼:“你丢了钱?你居然不告诉我,你这天杀的!”
可她丈夫已经出去了。等到詹卡西太太来到客厅时,一个人正把一捆钞票递给她丈夫。
陌生人说:“我揣摩着就是你们遗失的,只有像你们这样住得起阔气房子的人才会有这么一大笔钱。”
下面的对话詹卡西太太没有仔细听,她在费劲地猜想着丈夫从哪里来的这笔钱。这太可怕了,丈夫居然对自己不忠实!而且这陌生人居然会送回来,按照报纸的说法,他可以当选为今年拉斯维加斯头号傻瓜……
直到陌生人向他们告别,她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送走了客人,她一言不发,等着丈夫的解释。  
詹卡西先生赔着笑脸道:“对不起,亲爱的。昨天公司给了我一笔奖金,可是我丢了,所以我不敢告诉你。现在难道不是上帝的旨意吗?钱回来了。”
詹卡西太太这才转怒为喜,高兴地把钱点了一遍,锁进了保险柜。可是到她独自喝下午茶的时候,心里又嘀咕起来。有哪个公司会发这么大一笔奖金?足足1万元啊!一贯马大哈的詹卡西太太这次却出人意料地细心起来,她决定请私家侦探社帮一下忙。
一个星期后,报告送到了詹卡西太太手中:詹卡西先生循规蹈矩,没有外遇,只是找了几次一个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他所在的公司没有发过任何奖金。
这真是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詹卡西太太考虑再三,决定晚上和丈夫摊牌。她可不愿意有一个对妻子保守秘密的丈夫。
夫妻俩在餐桌旁坐好,詹卡西太太发难了:“亲爱的,那1万元……”
“先生,太太,那个人又来了。”露茜打断了她的话。
詹卡西太太一下没有回过神来:“谁?那个人是谁?”
露茜说:“他说肯定是先生丢了钱。”
詹卡西太太一下子跳起来:“什么?又丢了钱?又是他捡到?”
夫妻俩来到客厅,陌生人满脸笑容地迎上来:“詹卡西先生,我回家经过您家门口,见到了这皮包,一下子就认出来了。您瞧,天底下竟有这么巧的事!”
詹卡西先生接过皮包,掏出一沓厚厚的钞票。詹卡西太太正感吃惊,却听陌生人说:“如果二位不介意的话,我将送给你们一件礼物。”
夫妻俩刚刚抬起头来,陌生人已经用一支精巧的小手枪对准了他们:“最好别动,先生,太太,如果不想让我开枪的话。”
陌生人微笑着把一根绳子扔给呆若木鸡的詹卡西太太:“太太,请您把您丈夫捆起来,动作要快。”
就这样,詹卡西夫妇和露茜都被捆起来了。陌生人往他们嘴里塞着布条,说:“对于一个没有丢钱而又问心无愧地认领失款的人来说,这就是头等的报酬。我在拉斯维加斯干了十几回了,还没有一个人拒绝送上门的1万元的。”
看着陌生人向卧室保险柜走去,詹卡西太太又气又恨:原来这人就是拉斯维加斯的头号窃贼,他每次先奉送1万元,好让那些昧良心的人收下;他也乘机摸清情况,甚至与失主交上朋友。所以,当他劫走财物后,失主顾及名誉,只好来一个“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
陌生人夹着一个小包出来,打了个手势:“再见了,上钩的鱼儿。”
“你好,上钩的鱼儿。”锁着的门突然开了,一个拿枪的人带着好几个人走了进来。陌生人听到拿枪人的话,呆住了。
詹卡西太太认出来了,拿枪人是詹卡西先生的老同学——鲍勃。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题目“上钩”具有双重意义,统摄全篇,绾结小说的双线结构。明线是歹徒轻车熟路引人上钩,暗线是詹卡西和警察暗中谋划使歹徒上钩。
A.当听到有人不识时务来拜访时,詹卡西太太“嚷着”把一团果酱塞到嘴里;听说丈夫丢钱时,“瞪大了双眼”咒骂丈夫,可见她是个言行粗鲁、性情暴戾的悍妇。
B.詹卡西找了几次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这一细节为后文两人智擒歹徒做了铺垫,小说正是借助伏笔照应的手法取得了出人意料又顺理成章的艺术效果。
C.财物被劫,人们因为害怕遭到歹徒变本加厉的报复而忍气吞声,歹徒正是利用这点屡屡得手,詹卡西又利用歹徒的心理设下了计中计。
D.詹卡西太太这一形象在全文中所占篇幅最多,是作者笔墨的着力点,同时负载着作品较为丰富的主题思想,因此,她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
【小题2】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情节是否可以删掉?请简要分析说明。(6分)
【小题3】小说中的詹卡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小题4】有人称道这篇小说故事精巧、意义丰富,有人则认为它故事老套、立意落俗。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说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森林艺人帕齐
(芬兰)彭蒂·哈恩帕
(1)荒山野岭,杳无人迹,只有原始森林发出悲哀的叹息。在这个远离尘世之地,人们很容易产生厌倦、忧郁,乃至虚度年华的念头。真正的生活不在这里,而在那人烟稠密、充满阳光笑语的远方……莽莽丛林,像一架巨型乐器,伐倒一棵树,如同切断了它的一根琴弦。伐树、剥皮、修整原木;伐木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枯燥无味。有时,碰上连日阴雨,树梢上挂满了晶莹的雨珠,森林里充溢着潮湿的寒气;你也只好躲进伐木场的小屋栖身。坐落在密林深处的这些低矮的小屋,阴森恐怖;在这里,你看到的是熟悉、呆滞的面孔,听到的是粗野无聊的对话。无须对方开口,你就能猜到他要说些什么了。玉米粥是伐木工人一日三餐充饥度日的食粮,又黑又脏的煮饭锅倒人胃口,里面的食物可想而知。那些用来消磨时光的纸牌也沾满了污垢,令人作呕!看到伐木工人的这种生活,你会感觉到自己也被玷污了
(2)……然而就在这时,帕齐来了。人称“疯子”的帕齐,经过数日徒步跋涉,穿过密林,从人烟稠密的地方来到这里。当然,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很了解这个身材矮小的男人,从来也没有人把他当作傻瓜……“想吃点什么吗?”有人会问他。
(3)“如果有的话……”各个小屋之间相隔甚远,伐木工人的粮食有限,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是帕齐是不会忘记那句老话的:民以食为天。当你亲眼目睹了帕齐是怎样饮海吞山的话,你很快就会知道世界上的确有这样的大肚汉。面包、黄油、烤肉,顷刻之间就会被他扫荡无余,如果还有汤和菜,帕齐也不会放过。等到他吃饱喝足,在裤腿上擦净佩刀,插回鞘里,再打上几个饱嗝儿才开口说道:“现在,轮到我给你们逗逗乐了。”
(4)帕齐是一位艺术家,一个真正的喜剧大师;尤其是他的面部表演,堪称一绝。他的面皮和头皮灵活得似乎与整个骨头互不粘结。两耳能自由地动;鼻子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随意变形;嘴巴既撅得出,又收得进,忽而斜扭,忽而前伸,好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帕齐惊人的演技尤令初次领略的人们惊服。当你睁大眼睛,坐在那里目睹他的表演时,往往会感觉到眼前的奇景令人难以置信……帕齐带着他的“绝技”从一个小屋来到另一个小屋。你或许要问,他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对一个孤苦伶仃的伐木工人来说,在这片与世界隔绝的原始森林里,遭受艰苦生活的煎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这张能随意扭动的脸,这些奇形怪状的面部表演,有时,的的确确能给他寂寞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是啊,这就是人,人生即此——十足的傻瓜。
(5)“疯子帕齐”是一位艺术家,像那些周游世界的传教士一样,凭藉自己的一技之长糊口谋生。伐木工人都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口粮同他一起分享,有时还给他一两个铜板。于是,帕齐马上就会报答他们:“现在,轮到我给你们逗逗乐啦。”
(6)帕齐在他的旅途中可谓饱经风霜了。一次,他和另外两个人同行来到一个偏远的林区。他们是第一次到这儿来,所以,这里的伐木工人从未听说过“疯子帕齐”——鼎鼎大名的森林艺人。……他要为这个林区不讨人喜欢的工头表演他的“绝技”。帕齐上路了,那个新来的工头对帕齐一无所知。当这个从来也没有人把他当成傻瓜的矮小的男人出现在门口时,工头冷冷的望了他一眼。
(6)“你是来找活儿干的?”工头上上下下打量着帕齐问道。
(7)“不,”帕齐说,“我是来给您逗乐的。”
(8)说着,他开始表演自己的绝技。两耳前后飞动,鼻子拧作一团,嘴巴由左耳咧到右耳,然后转了一圈,又从下颏咧到前额,工头看呆了,瞪圆了眼睛,半晌说不出话来。但是,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遭受愚弄,而且是被这么一个流浪汉愚弄——好大的胆子呀!
(9)工头暴跳如雷,一阵拳打脚踢,把帕齐赶了出去。受到如此虐待,帕齐十分痛心,这样的“绝技”竟然得不到工头的赏识,他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帕齐没有向任何人辞行,独自一人,愤愤离去,重新开始他的流浪生活,去寻找知音,哪怕走到天涯海角……那些孤独的伐木工人,在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里,遭受艰苦生活的煎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他们看到帕齐那惊人的面孔,绝妙的表演,也许有人会突然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声惊呼:唉,的的确确,这就是人的生活——十足的傻瓜! (选自《外国文学》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文章开头对森林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4分)
【小题2】为什么说“帕齐是一位艺术家,一个真正的喜剧大师”?(4分)
【小题3】“十足的傻瓜”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结合语境,试分析它们的不同含义。(4分)
【小题4】文章用第三人称“帕奇”来叙述故事,这是什么叙述角度,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人生感悟?(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小题1】阅读第3~7段,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
展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观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1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小题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老屋
【苏联】佛洛伦斯·简索·曼
看着房地产广告,她的眼睛被一行字吸引住了“幽静的凉台”。 她一直向往着有一个凉台。她这会儿把广告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出售房屋。八个宽敞的房间,两间浴室。树荫掩映的草坪。幽静的凉台,安谧而迷人。价格从优,情愿牺牲。”后面是经纪人的姓名。
这对我们太理想了!她抬起头,凝望着丈夫。乔正坐在对面埋头看书,他把一天中的这个时间称之为"缓冲时刻",因为两个孩子 睡着了,他也能够松弛一下,看到乔神色倦怠,萨拉心中一阵触痛。
她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环视着这座老式房屋。所有房间都很宽敞,也就是这一点,还有那间巨大而不实用的厨房,常常成为她和乔之间争执的话题。他喜欢它啊——这幢老宅从他祖上到他这辈子传了三代了。但她不喜欢,因为没有帮手要管理这么大个家的确是件操心费力的苦差事,每逢他谈及搬家,他就会把它称做"妙不可言的老房子",眼里闪着光;而她则称它为"旧仓库"。
现在,她要把这条广告念给他听听,可他那削瘦的脸上泛起的倦容,使得她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萨拉叹口气。有时她真想听到他吐出一些美丽动听的话 。他深深地爱着她,可并不溢于言表。这是他的天性。
她使自己从这种臆想中摆脱出来,重新研究着广告。"情愿牺牲。"这意味着是桩好买卖。如果那房子像广告上说的那样而且价格公道的话,乔看了或许会……她被突如其来的兴奋攫住了。她想。明天得找人来照看一下孩子,我要去看看那所房子。
第二天在房地产办公室里, 西姆斯太太向她道歉说,这条广告"被搞错了",她说:“它本应该下星期才刊登出来。但我可以带你去看看别的房子。"
在后来的一个小时里,萨拉情绪低落,在一个新区,她看了3幢由设计师构思布局的"摩登之家"。房子还漂亮,可房间给它的印象似乎是太……太窄了,她想,仿佛一位吝啬的建筑师一寸一寸地算计着,好把这些方块都挤在一起。在一间被称之为"大师卧房"的屋子,她不由得感叹道:"他真的是一个矮子大师。"
"我带你去另一处。"西姆斯太太说。
但在开车前往另一处新住宅区之后,萨拉更泄气了。一幢幢房屋紧挨在一起,前面一棵树佝偻着身子,房间的天花板低矮得给她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见到她离去时的沮丧表情,西姆斯太太突然说:"我可以带你去看看你感兴趣的那座房子,不过,只能在外面看。"
"哦,太好了!"萨拉说。当她们驱车向城市另一方驶去时,她陷入了沉思,直到车开上一条宽宽的林荫路时,她才回过神来。
"瞧,就是它,"西姆斯太太说,"很可爱,不是吗?"萨拉望着这座漂亮的红砖小楼,它前面是一大片草坪和两株悦人的古树。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
"不错,很可爱。"她说,并缓慢地然而依旧向前望着,下了车,"多谢您啦,西姆斯太太。我住得离这儿不远,我可以走回去。"
车开走了,她茫然若失地站在人行道上。过了一会儿。她迈步踏上了门前长长的甬道,拿出钥匙,打开房门,静静地站着,环视着四周,听着后院传来的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一种新奇之感悄悄地袭遍全身。还是老房子高大、宽敞、空气畅通!她看到宽大的门厅,雅致的楼梯,起居室里可爱的窗户——从中望去,一幅树影婆娑、枝叶依依的景色映入眼帘。一切似乎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
"安谧而迷人。"她想着广告上的词儿,心里好像被什么触动了,眼中放出异样的光彩。
晚上乔回到家, "我今天干了件荒唐事,"她说,"我去应征出售自己房子的广告了。"
他默默地凝视着她,然后脱口说道:"那应该在下星期登出来!在你生日那天!""经纪人已经道了歉,"她扬起眉,"告诉我,咱们的凉台在哪儿?"
他脸红了,说:"就是爱米房间外面的那个。" 她吃了一惊,大叫起来:"你是说那个小木头平台?""是啊,它了算是一种凉台。我是想吸引买主。"他嗫嚅着,"我知道你十分讨厌这个旧仓库。"
"不,它不是旧仓库!"蓦地,她喉头一阵刺痛,"它有很多地方让人依依难舍!"她颤声说,"那篇广告一定费了你很多心思。"
一阵突然的沉默,他们目光相遇了。房子那一边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尖叫声,随后又远去了。 他嚅动着嘴唇:"我是想让你高兴。""情愿牺牲。"她想起来了。她被深深地震撼了。走上前去搂住他的脖子,把脸颊和他的脸颊贴在一起,低语着:"我就待在这里,真的,哦,乔——我真爱你。"
他把她紧紧地揽在怀里。
多美啊,她想。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他跟我说甜言蜜语。不错,那天她看过的几所漂亮木楼和她的梦想大相径庭。如果她的"梦中之屋"只是一个梦,那么它似乎再也无关紧要了。她将拥有她的天地——吱嘎作响的地板,不合时宜的厨房,所有额外的活计——一切。
"情愿牺牲"又浮现在她脑海里。 这句话似乎很奇妙,将他俩融化在一片温馨之中。
【小题1】简要概括文中乔的形象特点。
【小题2】简析文中加点词语“说不出的滋味“的含义。
【小题3】小说中两次描写孩子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画线语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