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i):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5 08:4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十年春,齐师伐我师:     (2)肉食者鄙鄙: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   (4)既克,公问其故克: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小题3】(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题4】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
文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i):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
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

同类题5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小题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
A.我酌油知之B.不疾也
C.所来者D.必分人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焉(参与)B.小大之(监狱)
C.随恭行阡陌(田间小路)D.久留扰贤者耳(白白地)
【小题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肉食者/谋之。
B.(甲)文中曹刿请见鲁庄公,通过三问三答,使鲁庄公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
C.(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乙)文“重德化,不任刑罚”体现了执政者注重德治。
D.(甲)(乙)两文的表达方式略有不同,(甲)文主要运用描写,(乙)文主要运用抒情。
【小题4】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小题5】(甲)(乙)两文都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结合(乙)文,请具体说明选文是如何刻画鲁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