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战国策》一书,是    时期由    (人名)编辑整理的。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修八尺有余( ) ②孰视之 ( )
③私我也    ( ) ④今齐地方千里 ( )
【小题3】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
答:
【小题4】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答:
【小题5】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19 02:3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节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

(注)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代词,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_________ 
(3)买其首五百金 其:_________
(4)鸣之不能通其意 之:_________
【小题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小题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两个句子。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同类题4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⑥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⑦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⑧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⑨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揕:用刀剑等刺。⑦绝:挣断。⑧还:通“环”,绕。⑨郎中:宫廷的侍卫。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 以头地耳   (2) 长跪而之曰  
(3) 图,图穷而匕首见   (4) 使毕使于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夫专诸刺王僚也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B.徒有先生也扶苏数谏故
C.图穷匕首见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而以手共搏之丹书曰“陈胜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小题4】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焉置土石/年九十
B.不若孀妻弱子/益其所不能
C.投渤海之尾/诉法律
D.聚而谋/斯是陋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山北之塞/前毖后
B.聚室而曰/不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不入虎穴,得虎子
D.河曲智叟以应/羊补牢
【小题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甚矣,汝之不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