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刘向《战国策》)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时时而进间:_____________
(2)宋昭公出亡: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面是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如果能够  ① ,最终就有可能会“  ② ”;而他如果听到的只有,最终就有可能会“  ④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19 02:5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最后一课》选文,完成下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朝韩麦尔先生站起来,①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②“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⑤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⑥“放学了,——你们走吧。”
【小题1】指出文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①句运用了 描写方法。
③句运用了 描写方法。
⑥句运用了 描写方法。
【小题2】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脸色惨白起来? 
【小题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突然“高大”起来了呢?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文段画线句子③中,韩麦尔先生只写了两个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力量(    )
A.他接连上了三节课,精疲力竭。
B.今天听课的人多,字要写得又粗又大。
C.这两个字倾注了韩麦尔先生全部的爱国主义情感。
D.字写得遒劲有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5】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祖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过:过人之处。④更:更换。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③《书》:也叫《尚书》,《诗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⑧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余 (2)师其父母曰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小题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后来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小题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

同类题4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小题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小题3】划“_____”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赏析。
【小题4】文段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