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①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②陵上犯禁,敢陵上③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小题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寡助之()(2)民不以封疆之界()
(3)是以善国者()(4)必先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安乡重家/然何时而乐耶
【小题3】(小题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小题4】理解填空。(3分)
(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 为本,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4 11:1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增笑耳/有剩骨
B.狼不敢/乃悟狼假寐
C.暇甚/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恐前后受其/盖以诱
【小题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抬起头来做人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选文有删改)
【小题1】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这句话如何理解?
【小题2】面对同学们的种种反应,小男孩是怎样的心情?请展开想象,作一段心理描写。
【小题3】文章第八节说:“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试阐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小题4】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
【小题5】文章第八节有两处写到小男孩“抬起头来”,这两处“抬起头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小题6】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

同类题5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下列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毳衣炉火(______)
(2)余一小舟(_____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
(4)余强饮三大而别(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D.文章开篇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选择“人鸟声俱绝”时去赏雪,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小题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链接)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1之胜境,静者2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释)1都邑:都会城镇。2静者:喜欢清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