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17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其谓失其本心。
(乙)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然则何时而乐耶
(4)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小题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6分)
【小题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02 03:3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综合性学习和名著阅读。
班级开展“亲近文学”主题系列活动,邀请你一起参加。
(经典细品)(1)《西游记》中“紧箍儿咒”是唐僧用来约束孙悟空的法宝,探究下表中唐僧三次念“紧箍儿咒”的不同原因,分析孙悟空的成长与变化。
精读片段
探究原因
分析人物
①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心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
唐僧从①___处得到紧箍,骗孙悟空戴上。孙悟空疼痛难忍,盛怒之下,欲害唐僧,唐僧念咒自卫。
阅读《西游记》整本书,你会发现唐僧念紧箍儿咒的次数越来越少,可见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⑤_____________
②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
孙悟空②_____(概括情节)时,③_____(人物性格)的唐僧念咒加以阻止。
③沙僧在半空道:“二位住了手,我同你到师父面前辨个真假去。”这大圣放了手,那行者也放了手……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
唐僧为了④_____而念紧箍儿咒。
 
(美文诵读)
(2)同学波波准备朗诵下面这个片段,但是他怎么也把握不准感情。请你从作者对文中“她”的感情角度,对波波进行朗诵指导。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竞猜)
(3)阅读完七上课本中推荐的名著,班级开展了名著知识竞猜活动。请你在A或B中任选一题作答。

A.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段文字出自哪位作家写的哪本书?文中的“她”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回到村子里,回到深幽的花园,那儿椴树树大叶茂,遍布浓荫,铃兰又是何等的纯洁芳香,那儿有一丛一丛的爆竹柳,从堤岸边成排地俯向水面上,那儿有沃土供橡树繁茂地生长,那儿的大麻和荨麻香气袭人……

这段文字出自哪位作家写的哪本书?他描写的是哪个国家的风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展示)(4)班级准备办一份文学报,请你为报纸取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简要说明构思,并仿照示例设计三个栏目。
例:报纸名称:青草地  构思:这份报纸是文学的青草地,可供心灵休憩。    
栏目:名作鉴赏
报纸名称:______ 
构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级准备将文学报拍照上传至扬州智慧学堂,请你为照片配一句宣传语,突出亲近文学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