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文)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注)①卒然:同“猝”,突然。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亦免冠徒跣(    )   休祲降于天(    )
唐雎信陵君(   )破秦人,赵国(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刺王僚也   人憎我也,不可不知也
B.与臣将四矣 不可得知也
C.秦王怫怒 卒见赵王
D.休祲降天 人之有德我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15 03:0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散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这样的决定?
【小题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小题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小题4】第二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  ) (2)夏水襄陵(   )
(3)不以疾也(  ) (4)属引凄异 (   )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小题4】(小题4)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广告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心之(快乐)B.水尤清冽(清澈)
C.俶尔远逝(忽然)D.悄怆幽邃(幽静)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为底/其境过清B.潭中鱼百许头/高二黍许
C.记之而去/不知有汉D.不可知源/欲穷
【小题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写法从侧面突出水的清澈。
B.选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宋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C.第三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身岸势的蜿蜒曲折的特点。
D.选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各种景物,表达了作者凄清悲凉的情感,也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上压抑和内心的苦闷。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将: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蔽日(隐瞒)
B.多趣味(确实)
C.绝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消失)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小题4】甲乙两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