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文)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注)①卒然:同“猝”,突然。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亦免冠徒跣(    )   休祲降于天(    )
唐雎信陵君(   )破秦人,赵国(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刺王僚也   人憎我也,不可不知也
B.与臣将四矣 不可得知也
C.秦王怫怒 卒见赵王
D.休祲降天 人之有德我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15 03:0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6-8题。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小题1】甲文和乙文都写雨。但甲文描写的是季的雨,乙文描写的则是 季的雨,甲文和乙文都紧紧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甲文将雨比喻成牛毛、花针、细丝,从而突出雨    特点;乙文将雨比喻成 箭头,从而突出雨的 的特点。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甲文中画直线的“可别恼”一句,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
【小题3】除了甲乙两文有关雨的比喻之外,我们还可以将雨比作什么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再写出有关雨的一个比喻的句子。     
 

同类题2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1)无与为乐者。
(2)生平过虎丘才两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小题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小题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同类题3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余幼时即学(___________
(2)录毕,送之(___________
(3)媵人持沃灌(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小题5】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  
A. 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
B.不知为不/然后松柏之后凋也
C.温而知新/善学者假人之长
D.吾日三吾身/见不贤而内自
(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
(2)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3)学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4)默而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