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小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然/则/何时而/乐耶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小题3】(小题3)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大易小,甚善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小题4】(小题4)将文中画线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小题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16 04:4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南潇湘/初
B.此则岳阳楼之大也/可远而不可亵玩焉
C.则有心旷神/并然自乐
D.连月不/若夫日出而林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极悲者矣/鸣之不能通其意
B.而长烟一空/王命急宣
C.则何时而乐耶/有亭翼临于泉上者
D.予尝求古仁人心/属予作文以记
【小题3】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小题4】把文言文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同类题2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下列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耳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下列四项中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为底 其境过清
B.潭中鱼百许头   明灭
C.水尤冽 以其境过
D.佁不动 月色入户,欣起行
【小题2】下列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写出了发现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子明写游鱼,暗写潭水的清澈,这种衬托的笔法极其巧妙。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的特点,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衬托出了作者那种渴望热闹的心境。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本文的作者是唐代柳宗元,其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山水游记总称为“永州八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C.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幽深冷寂的环境和气氛,意在表现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同类题4

比较阅读两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绝,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无与为乐者
竹柏影也
⑶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小题2】对两选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写于1083年,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B.乙文作者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文章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C.两选文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情感志向。
D.两选文用词精练,语言精粹,写景精妙,是古典山水游记的上乘佳作。
【小题3】简述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一比喻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小题4】乙文是书信体,全文感情舒缓,几乎没有起伏。甲文作者则感情丰富,富有起伏变化,请结合行文思路,加以简析。
【小题5】乙文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是指追求名利和治理国家大事的人。那么,甲文的“闲人”又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请简要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处( ) (2)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3)素绿潭( ) (4)引凄异( )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
D.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小题4】(小题4)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