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xǐ,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如外人()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此公欲来,能否() ⑷麻枲之()
【小题2】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具答之D.辍耕之垄上
【小题3】(小题3)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小题5】(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9 10:55: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外人   悉:全,都
B.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C.不独其子 子:以……为子
D.盗窃乱而不作   贼:偷东西的人
【小题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题3】(甲文)的“世外桃源”与(乙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小题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邀请
C.不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之 志:记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远近   徐公不若君美也
B.见渔人,大惊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今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往    如土石何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22分)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4分)
(1)寻向所()(2)得其船,便向路。()
(3)蔽林间之()(4)乃()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然往来视之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何陋之有
【小题3】(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小题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2分)
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小题6】(小题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2分)
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小题8】(小题8)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节选自《桃花源诗》)

(注)①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②菽稷:泛指粮食作物。③艺:种植。④靡:没有。⑤暧:遮蔽。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⑦班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
(3)便还家(_____)
(4)此中人云(_____)
(5)日入从所(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小题3】两文都描写世外桃源,很多内容是相互照应的,请你分别从两文中找出两处照应的句子。
【小题4】结合(甲)(乙)两文,说一说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