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②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故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此:指滁州。②刻:清晰地。③宣:宣扬;上:皇上。④剌史:官名,写此文时,欧阳修任滁州刺史。

【小题1】解释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 饮少醉    (______________)    ②遂书以其亭焉    (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小题3】(甲)文中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描绘出“山间之四时”(乙)选文中哪几句也描绘了四季景色?
【小题4】欧阳修被贬滁州,但他的生活仍很有乐趣,从(甲)(乙)两文看,你认为他有哪些乐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4 04:0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太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理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⑪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⑫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太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⑬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⑭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⑮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⑯“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⑰“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⑱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太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⑲“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做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⑳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㉑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㉒老太太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像你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㉓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小题1】选文第④~⑳段,乔治见到老太太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的内容。
________ ——安稳平和 ——____________  ——心悦诚服
【小题2】选文第⑦段和第⑱段中先后提到了“妙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妙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妙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写老太太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
【小题4】选文第⑮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5】选文第㉑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六、(2016年中考贵州安顺卷)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 ②以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小题2】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伤先帝之明B.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臣卑鄙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小题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
【小题5】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小题1】选文主要记述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文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小题1】上面选段的作者是“__________”.请写出他的一个代表作品________
【小题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3】选文的第二段在描写春风时调动了那几种感官?写出了春风和春天的什么特点?
【小题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