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小题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林壑尤/美B.作亭/者谁C.饮少辄/醉D.昨/游江上
【小题3】(小题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小题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
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1-08-16 02:1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美景)
B.前人之述矣(完备,详尽)
C.暮冥冥(迫近)
D.异二者之为(有的人)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
B.则有去怀乡,忧谗畏讥
C.至若春和
D.予尝古仁人之心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1段最后,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点到为止,要言不烦。
B.第2段中,“然则”一语,转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提出一个“异”字、开启下文。
C.第3段以转接连词“若夫”开始,含有假定意味,格调高昂。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第4段以转接连词“至若”开启,虽然也含假设意味,但格调转低。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
D.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议论和抒情。作者在列举了物色相感的悲喜两种境界后,又生发出一个更大的“异”来,一种更为高尚的人格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作者: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处(________)(2)夏水陵(________)(3)属凄异(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小题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首写山,夏天和春冬两季,重点写水,最末段写秋季节,又以写山为主,高山上的猿声暗示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地貌。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文章的第二段与李白诗《早发白帝城》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一段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
D.文章结尾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为了表现三峡巫峡很长,同时又深化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主题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淮海集》)

注释:①会稽:今浙江绍兴。②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③ 篮舆:竹轿。④ 惠因涧:山:涧名。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猿则百叫无/巘多生怪柏(《三峡》)B.猛浪若/虽乘御风(三峡》)
C.蝉则千不穷/石又再(《河中石兽》)D.急湍箭/缀行远(《狼》)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1)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2)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小题3】面对富春江畔的秀山丽水,作者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请找出这句话,并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4】乙文中称山中“皆寂不闻人声”,又说“流水激激悲鸣”,是否前后矛盾?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释)①石篑(kuì):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明代会稽人。袁宏道的朋友,下文的“傅金吾”。“张功甫”都是人名。②罗纨(wán):丝织品。③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④夕舂(chōng):夕阳。
【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月 景 尤 不 可 言 花 态 柳 情 山 容 水 意 别 是 一 种 趣 味。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急湍甚箭,猛浪若(_______)  (2)泉水石,泠泠作响(_______)
(3)梅花寒所勒(_______) (4)竟不忍(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两位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