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读书,不求甚解;
②亲旧知其如此,置酒而招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物喜,不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观。(《送东阳马生序》)
C.历历在目,亿万计。(《山市》)
D.固国不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小题3】(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小题4】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19 02:2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① 、麻枲② 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①丝纩(kuàng):丝和丝棉。②麻枲(xǐ):麻。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初极狭,通人 ___________ (2)此中人云 _____________
(3)此公欲来,能相否 ___________  (4)杨而从之 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远近 居民大聚落也
B.渔人甚之 勿携金珠锦绣珍等物
C.便舍船,口入 杨谢而
D.未,寻病终 子
【小题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皆 不 私 藏 与 众 共 之 故 可 同 处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小题5】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小国寡民,使(1)民有什伯之器(2)而不用,使民重死(3)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4)而用之。甘(5)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

注:(1)使:即使。(2)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3)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4)结绳: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绳子记事。(5)甘:用如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甘。美、安、乐的用法同此。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便还家
(4)有甲兵
【小题2】选出下列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知有汉 蒙始就学
B.忘路远近 当求于上流
C.不足外人道也    岂能暴涨携之去
D.使民重死不远徙  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题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异渔人甚之使内外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船屋俨然
C.去停数日,辞乃记之而(《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也策之不以其(《马说》)
【小题2】(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小题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外人   悉:全,都
B.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C.不独其子 子:以……为子
D.盗窃乱而不作   贼:偷东西的人
【小题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题3】(甲文)的“世外桃源”与(乙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小题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