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十、(2016年中考四川成都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退,曾不吝情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其姓字 详:详细
B.饮辄尽 造:到
C.曾不吝情留 去:离开
D.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号焉 不物喜
B.亲旧知如此  真无马邪
C.既醉退  学不思则罔
D.无怀氏民欤  予尝求古仁人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19 02:5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感队伍的前头,吊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题1】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分别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段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和“行”完全一致?
【小题4】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小题5】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套,你是如何看待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槨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①(绖(cuī dié ))丧服。②(亟(jí))急迫地。③(寓居士人)指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④(赗(fèng)敛棺槨)指下葬用的物品。⑤(怃然)惆怅失意的样子。⑥(赒(zhōu))救济。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1)杂然而前者陈:_________________
(2)范文正公邠州守: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小题3】在古汉语中,“毕”有下面三个解释,文中“使毕其事”中“毕”的意思是_____(填序号)
① 轻快,敏捷。 ② 完成,结束。 ③ 全部,全都。
甲文中“太守”与“滁人”同乐,乙文中“范文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本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的《     》一文。《朝花夕拾》是鲁迅描写 的散文,共十篇。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3)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