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给划线字注音
光()俗()休()相()
屏()锦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2-09-21 02:3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④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⑤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⑥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习惯说》)

(注释)①蓉:刘蓉,清代文学家。②浸淫:逐渐,渐进。③踬(zhì):被绊倒。④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 ⑤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 ⑥窒:阻碍。
【小题1】用“/”线为下面句子断句,划两处。
室 有 洼 经 尺 浸 淫 日 广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 不知其也(________)   ⑵ 然后能自也(________)
而笑曰 (________)   ⑷ 已而复   (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小题4】甲乙两文有一个怎样的共同话题?作者表达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鉴:镜子。  ②亡:通“无”,丢失,没有。  ③比:最近,近来。  ④藁:通“稿”。  ⑤止:通“只”。  ⑥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的一种长板,用象牙或竹、木等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恢弘志士之气(________)
⑵ 以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
⑶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  
⑷ 可衣冠 (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的第三条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魏征在遗书中给唐太宗所提的意思相近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从选文中看,你觉得诸葛亮和魏征有什么共同点?

同类题4

六、(2016年中考贵州安顺卷)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 ②以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小题2】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伤先帝之明B.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臣卑鄙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小题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
【小题5】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同类题5

   (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①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ɡ)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恒,然后能改(犯错误)B.征求无(已经)
C.入则无法家士(同“弼”,辅弼)D.百姓不(忍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一项是(    )
A.孙叔敖举海  百里奚举B.所动心忍性 刀劈狼首
C.必先苦心志  饿体肤D.学不思则罔 死于安乐也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第①段从国家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②段从个人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B.甲文中第②段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
C.甲乙两文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D.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