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魏巍《我的老师》选段,完成小题。
①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
②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③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④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⑤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小题1】所选文段记叙了几件我的老师的典型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    
【小题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7 10:0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感受老山界

①我是在今年早春时节走进老山界的,虽说我的家乡也属于老山界地区,上中学时又读过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知道此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可真正与老山界零距离接触,平生还是第一次。所以,当我随“红军长征路线考察组”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

②第二天早上出发时,岔岭瑶寨雾气弥漫,天空还不时下着小雨。向导告诉我们,上山的小路已经罕有人走,杂草灌木丛生,雨天攀登,不但会湿衣裤,把人冻病,而且极易迷路,因此建议我们乘车先进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再走红军当年下坡时走的那段路。

③一辆农用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开始在螺旋上升的公路上爬行。车外浓雾弥漫,目力所及,只看得见路边的青草绿叶。汽车穿行于云蒸霞蔚之中,如历仙境。令人惊奇的是,山中的山茶花已经星星点点,迎风绽放了。车行数小时后停下来,向导带我们去瞻仰红军长征纪念碑、亭。碑面刻有陆定一的题词:“老山界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并镌有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简介。立于碑前,翘首远眺,身后青山迷蒙,似无尽头,前边峰峦叠翠,连绵无穷。神秘肃穆之情在心底愈发浓郁起来......

④重新登上公路之后,开始弃车步行。向导引我们走入公路下一条小道,斜插入山谷腹地。下山的路陡峭崎岖,人行其间,只能一溜小跑,想收住脚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间倒是空旷,林木茂密处,地面寸草不生,只有一层厚厚的枯枝败叶,踩上去,软软的如踏棉絮。腐殖质的特殊气息自脚下弥漫,直钻鼻肺。白色的雾气填满山谷,成股地往上涌,又向谷底滚去,一团团,一缕缕,毫无规则可言。脚下溪流交错,泉水汨汨;头顶百鸟乱飞,任我们扯破嗓子恐吓,亦不惊不散。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山路摆脱敌军追击的。可惜他们经过此处时,行军心切,无心欣赏沿途风物景致,要不,那绝对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梦幻旅程。

⑤向下行进近两个小时,大伙都有些累了。向导说,快到老山门了。又走数十分钟,奇观果然出现,方知老山门是一道通往山外的山沟,两边是高高的土坎,夹着一条狭长的小路,土坎上长满了常青乔木,枝叶相连,一眼望去,俨然是一条绿色甬道。走出绿色甬道,发现已经伫立于一道高高的山脊上了,眼前豁然开朗。远眺,是无际的山野,云雾已经在我们脚下翻涌,一股凭天临风、傲视群雄的浩气骤然回荡于胸间。

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心中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人们穿行于山之腹地,就是怀胎的孕育,冲出老山门,就是通过产道横空出世。当年红军自这道门冲出,走上了胜利之路;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小题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地点
感受
岔岭村
(1)
螺旋上升的公路上
(2)
(3)
神秘肃穆
(4)
奇妙
 
【小题2】说说“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一句的妙处。
【小题3】如何理解“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一句的含意?
【小题4】本文与陆定一的《老山界》都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老山界,请分析两文写作的侧重点和用意的不同。

同类题2

阅读《桥边的老人》,回答问题

桥边的老人

何君华

①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我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总是早早备好书包、大米和一个星期的腌菜,坐在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②开渡船的驾船佬总是最后一个来。仿佛知道我们无论多久都会继续等下去似的,驾船佬总是慢悠悠地把船锚抛上岸,眯缝着眼睛,看我们这帮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还不忘大声斥责道:“莫挤莫挤,淹死你们这帮急死鬼!”但所有人都不理会他的训斥,还是像一群急不可耐的蝌蚪一样往上蹿。

③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吱吱呀呀,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看起来随时都要散架。但只要我们质疑起来,或建议他打一条新船时,驾船佬总是说这船没问题,肯定能坐人,保证不淹死你。偌大的大同水库偏偏只有他这一条渡船,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跳进他的船舱。

④等所有人都坐定了,驾船佬却丝毫没有要开船的意思。有人坐不住了,催促道:“怎么还不开,莫非等酒喝?”“等酒喝”是乡里骂人的俗话,指一个人慢性子、怠惰,一般只有长辈对晚辈说。有学生娃胆敢这样没大没小地骂他,驾船佬却并不生气,照样坐在船头上一动不动。原来,驾船佬是在等迟来的学生,想多赚几块钱渡费。

⑤还真有不着急的“吊死鬼”(“吊”、“掉”同音,指凡事掉在后面、不着急不抢先的人)慢悠悠地从山路上下来。整整一下午驾船佬都不着急,这时候反倒着急起来,大声朝山上喊道:“吊死鬼,还不赶快!”听了他一声吼,几个“吊死鬼”才快步跑起来。

⑥嘟嘟嘟……驾船佬摇响柴油机,船终于开动了。船头劈开波浪,像一条巨大的青鱼,向下游的大同镇开去。

⑦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都会准时去清溟桥头等渡船,但是有一次,我也当了“吊死鬼”。那是一个秋日的上午,我在池塘里帮爷爷挖藕,不小心弄湿了校服,因为奶奶非要等校服晒干才肯让我穿上去上学不可,又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已经不记得了。总之那个星期天的下午迟到了,我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疯狂地奔跑着,风呼呼地从我耳边吹过,我感觉肯定赶不上渡船了,但还是一次次地加快步伐。等跑过了三个山头,清溟桥头终于在我眼前出现时,让我欣喜不已的是,渡船竟还等在那里!

⑧“吊死鬼,就等你了,还不赶快!”驾船佬照例远远地吼了一句。我连忙欢快地朝他跑去。

⑨直到这时,我才恍然明白,这个驾船佬嘴上不饶人,心地倒是挺善良——他之所以每次都不肯早早开船,根本就不是为了多赚几个船费,而是要等所有的学生娃都齐了才行。驾船佬是那么精明的人,周围几个村子有多少娃在镇上上学,他心里能不清楚吗?他要是把船开走了,学生们该怎么去上学呢?

⑩这个驾船佬!

⑪我们支付的那几毛钱船费怕是还不够渡船烧柴油的钱!这是很多年后我才知道的事情。那是在驾船佬的葬礼上,他的儿子偶然跟我说的。他曾想把父亲接到城里去,他父亲死活不肯,他说:“当年你不也是这样坐船到镇上去上学的吗,我若走了,谁来渡娃儿们去上学呢?”

⑫现在,村里到镇上早已修起了水泥路,人们到镇上再也不用坐渡船,大同水库也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连名字也改了,叫仙人湖。过年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清溟桥岸边,看夕阳洒满金色的仙人湖,我还是会想起那驾船佬。

【小题1】驾船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整整一下午驾船佬都不着急,这时候反倒着急起来,大声朝山上喊道:“吊死鬼,还不赶快!”
【小题3】这篇文章意在赞扬驾船佬,但在开篇部分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学生娃们对他的不满,这一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⑩段“这个驾船佬”独立成段,包含了“我”的哪些感情?
【小题5】第⑫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及结构两方面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我的母亲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小题1】 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节选的主要内容。
【小题2】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
【小题3】 从哪些方面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小题4】体会下列语句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小题5】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说出你评价的理由。

同类题4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1)的主要内容。      
【小题2】对于中国留学生的发型装扮,作者用了句话“实在标致极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小题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小题4】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小题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那时那地”是指_________;“意见”是指_____;“变化”是指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壶口瀑布》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小题1】第一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和___________描写手法,重点写瀑布的狂野和雄壮。
【小题2】赏析下面两个语段,说说它们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小题3】《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___________(体裁)。作者梁衡以生动形象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______________。歌颂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