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魏巍《我的老师》选段,完成小题。
①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
②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③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④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⑤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小题1】所选文段记叙了几件我的老师的典型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    
【小题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7 10:0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白杨礼赞》节选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 娑”或“旁逸 斜出”之 类而 言,那 么,白杨 树算 不得树 中的好女 子。 但是 它 ,也不缺乏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 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②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 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③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 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小题1】第①段横线上有五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朴质 严肃 伟岸 正直 温和B.朴质 严肃 正直  伟岸 温柔
C.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温和D.伟岸 朴质 正直 严肃 温柔
【小题2】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启发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 个“难道”肯定了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联系。
B.第三个“难道”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肯定白杨树的精 神面貌,这正是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C.“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深远的境界。
D.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内向外,由虚到实,由小及大,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 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
【小题3】对选文②③段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A.第②段点明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相似,这既是对上一段联想的补充说明,也表明作者 对抗日军民的态度。
B.第②段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 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全文的主旨句。
C.第③段写楠木是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通过对比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呼应开头,进一步突出白杨树的质朴与坚强,以达到艺术上完整的效果。
D.这两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由形而神,赋予白杨树人的品格,运用了说明、抒 情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全文的中心。
【小题4】对选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判断最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 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象征B.对比 借景抒情 以小见大 衬托
C.伏笔 欲扬先抑 侧面描写 夸张D.伏笔 动静结合  欲扬先抑 想象

同类题2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的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
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
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小题1】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小题2】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小题3】“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4】语段的中心人物是阿长,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阿长的,举例说明。
【小题5】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同类题3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小题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1)
集中营门口
高潮
(2)
 
【小题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小题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端州遗砚

郑洪杰

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你看,其色青紫莹润,石眼黑黄重晕,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

林县长略一思忖说,砚质系水云母类粘土矿形成,因而细嫩柔和、磨之无声,是地道的端砚精品,通为历代的贡品哪!

 恒运老人又问,你看这花纹怎样?

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老人复又追问,这石眼如何?

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

 恒运老人听罢赞道,县长见地极是。还有,你看这图案雕琢细腻,两龙对舞呼呼生风,游云飘逸吹之欲散,更见古朴和价值。

林县长由衷赞道,正是正是,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老人伸手一拦说,慢!遵先祖遗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通砚器者,当赠之。今日这砚就赠于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

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祖父、父亲均有造诣。我自幼受其熏陶,也识得点墨在胸,略知文房四宝。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看这七颗石眼,列成勺形,正是相传七星北斗名砚!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其用吗? 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精华本)

【小题1】文章第3段写专家对端砚的鉴赏,表达了端砚的哪些特点?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中写恒运老人“略略一笑”“轻轻微笑”“潸然落泪”,分别表达了老人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小题3】林县长对古砚的评价和援引“包拯三掷砚”的传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不仅从侧面突出了古砚的珍贵,而且含蓄讽刺了个别官员尸位素餐、不知造福人民的丑恶嘴脸。
B.恒运老人的端砚出之烂柯山老坑,质地是端砚之最。而且有“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的鱼脑冻纹等,是砚中的极品。
C.林县长刚上任时并不知道马回头村恒运老人有古砚,所以他虽然在马回头村察看了三天,却只是忙于“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一直到三年后才闻名而来看古砚。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林县长是关心老百姓苦乐的好官。
D.恒运老人决心把古砚赠送给林县长,一是因为林县长造福了地方百姓,同时也是因为林县长精通砚器。
E.林县长坚决不受古砚,一是因为此砚是清官包拯所掷弃,二是希望老人将自己不接受古砚的佳话说给后人,留下自己为官清正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