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
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猛浪若()(2)潭中鱼百许头()(3)其境过清()
【小题2】甲、乙两文中的划线句在描写内容和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4】下面两个句子各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2-07-09 09:5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澄澈)
B.湖中人鸟声俱(隔绝)
C.湖中焉得有此人(更加)
D.如鸣佩环,心之(快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更定矣 金陵人,客此
B.卷石底出 不物喜,不以己悲
C.余强饮三大白别    乃记之
D.岸势犬牙差互 真无马耶
【小题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剩余的一只小舟,以及这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B.湖上弥漫着漂浮的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C.湖上弥漫着漂浮的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D.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小题4】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清新唯美之景,乙文写天云山水的清晰雅致之景,丙文写了鱼儿水中嬉戏的自由欢愉之景。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中有苏轼遭受贬谪的悲凉之感,乙文中有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深切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感。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划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划线句子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划线句子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

同类题2

游乐赏景,或醉或痴,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请给句中的加点词标注读音。
(1)伛提携
(2)雾松沆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苍颜发 强饮三大 上下一
B.是日定矣    湖中焉得有此人   有痴似相公者
C.溪深鱼肥    泉香酒冽 博学笃志
D.住西湖 一车炭,千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太守喝醉了。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游乐赏景令作者如痴如醉,地点不同,心境不同,情感不同,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各填一个四字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1)太守醉醉在醉翁亭共享______________与民同乐
(2)相公痴痴于湖心亭静赏______________卓然不群

同类题4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上下路平安B.有两人铺毡答如流
C.日更定矣非曲直D.余强饮三大而别不之冤
【小题2】(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赏雪的过程。然后笔峰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本文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C.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