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
【小题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俱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野芳而幽香()颓然其间者()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3】写景方面,两文都注重时间变换,请分别举例说明。


【小题4】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醉能同其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12 04:3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节选自白居易《游大林寺序》)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释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无阙处/雄才大B.巘多生怪柏/深恶痛
C.清荣峻茂,多趣味/居心不D.虽乘奔御风,不以也/痛心
【小题2】把语段(一)中划曲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小题3】语段(一)中第二段是如何描写三峡夏季水势的浩大与迅猛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小题4】语段(一)中划直线句子引用渔者的歌谣和语段(二)中诗人即兴写的四句诗的作用有何不同?

同类题2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笑,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己卯(mǎo):公元1099年。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省儋县,作者于1097年被贬至此。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指卖者买者。⑤过:作者的幼子,随侍苏轼于海南。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起行   屠沽纷
B.竹柏影也 自笑也
C.夜无月   过问先生
D.不知走海未必得大鱼也 未复有能与其奇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小题3】用/给下面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予 欣 然 从 之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小题4】(甲)(乙)两文作者所展露的胸怀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三则古代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已卯上元,予在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注)①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苏轼被一贬再贬,贬至儋州。②过:即苏过,苏轼的小儿子。③韩退之:韩愈,唐朝文学家。④食:享受。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有老书生数人来 ②良月
为得失 ④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4】(甲)(乙)两文中都写到了作者在皎洁的月色下欣然出行,请结合以上三篇短文分析苏轼在文中抒发的相似的感悟。

同类题4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隙、缺口
B.沿溯阻绝   沿:逆流而上
C.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
D.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小题2】下面对文中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回清倒影 翻译: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B.良多趣味 翻译:有很多趣味
C.虽乘奔御风 翻译:即使是奔跑,驾着疾风
D.哀转久绝 翻译: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小题3】下面关于选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写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后写水的清澈舒缓,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重点表现夏季江水仍然湍急流动,但飞溅着白色浪花,气势已然不同;潭深水碧,倒映着各种景物,又多了一份沉静和优美。
C.文章结尾引用渔者歌辞来表现山猿哀鸣,反映了古代劳动者生活的悲苦。
D.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 反:同“返”,返回
B.晓雾将 歇:落下
C.鸢飞天者    戾:至、到达
D.夕日欲 颓:坠落
【小题2】下列语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山川
A.何陋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春冬
D.一老河兵闻
【小题3】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A.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让人心生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争着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B.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让人心生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伸展,争着向上指,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C.两岸的高山,都长着寒冷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争着向上指,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D.两岸的高山,都长着寒冷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伸展,争着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书信体。甲文的目的是表达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和鄙弃名利,归隐林泉的愿望。
B.两文句式整齐,读来很有气势。甲文以四字句为主,最后以长句收尾,犹如滔滔急流,泄入大海。乙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C.两文都写到了猿,目的是为了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甲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是为了渲染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乙文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令人神往。
D.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都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