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往来翕忽(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 怀民亦未寝
【小题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小题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     
乙文是
【小题5】.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1-08-09 02:3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②,大块③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高谈转清。开琼筵④以坐花,飞羽觞⑤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注释]①逆旅:客舍。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逆:迎接。旅:客。②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③大块:大地,大自然。④琼筵:华美的宴席。坐花:坐在花丛中。⑤羽觞: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 
(2)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
(3)幽赏未(______________) 
(4)有以也(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欣起行 后知生于忧患
B.开琼筵坐花 请军礼见
C.念无与乐者 欢几何
D.自康乐以来   独惭康乐
【小题3】翻译下列语句。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小题4】(甲)写夜游,(乙)文写夜宴,结合内容说说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2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赤壁赋》选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
①念无与为者() ②遂至承天寺()
③水波不() ④遗世独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小题3】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
【小题4】下列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闲人如吾两人者”和“羽化而登仙”透露出作者悲观消极、企图逃避的情绪。
B.乙段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相类似。
C.张怀民与苏轼一样,都是投身自然、不争名利之人,这从“怀民亦未寝”可以看出。
D.甲、乙两段中都写到月光的皎洁,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文段,完成小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至若春和明(________)
(2)南潇湘(________)
(3)去怀乡(________)   
(4)郁郁青青(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选文第二、三两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C.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忧思之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甲)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 身怀技 身陷
B.乘御风 自由放 走相告
C.不以也 奋笔书 驰而过
D.多趣味 辰美景 师益友
【小题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理解:作者通过写处在三峡峡谷中不容易观看到太阳、月亮的感受,来突出三峡两岸的山高。
B.(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激流冲刷着绿色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景物的影子。
理解:作者笔下三峡的春冬两季的水动静皆宜,既有湍急的灵动之美,又有幽深的沉静之美。
C.(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翻译:每到了天刚放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凄寒肃杀。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理解:猿猴的哀鸣在三峡中回荡,使本来就清冷萧条的冬季景色更增添了一分凄凉。
【小题3】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三峡》和《黄牛滩》两篇文章中都写到了江水,请结合两篇的内容,分析郦道元是怎样写出江水特点的。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黄牛滩》)

注:①迳(jìng):同“径”,经过。②色:形状。③信宿:两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