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橱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日:“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日:“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堍”,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桶(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小题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其岸势犬牙差互 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不可久居 __________________
(3)奇而坚 __________________
(4)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投小石 先帝不臣卑鄙
B.是固劳无用 潭西南
C.吾疑造物者有无久矣 环而攻而不胜
D.二者,余未信之 日更定矣
【小题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 ,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0 10:1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这里指采摘。③刻露:清晰地显露。④幸:庆幸。⑤本:根据。⑥上:皇上。⑦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野芳而幽香发: (2)佳木而繁阴秀:
(3)掇幽而荫乔木芳: (4)遂书以其亭焉名: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翻译:
【小题3】(甲)(乙)两个文段都紧扣一个“乐”字来写,请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哪些“乐”。(用文中词句或自己的话回答均可)(2分)
答:

同类题4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焉____
(2)牺牲玉帛____
(3)公令疏军而之____
(4)信,民之所庇也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小题3】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①______”和鲁庄公的“②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小题4】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①______,乙文写的是②______。
【小题5】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①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②______”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