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3-04-24 04:4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沿溯阻(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王命急宣
(3)然十二峰者不可(____________)见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小题3】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甲:
乙:
【小题4】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小题1】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小题2】仔细体会第⑥段的划线句,回答下面问题。
(1)“牛毛”“花针”“细丝”分别写出春雨怎样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使用“斜织”一词?
【小题3】选文所写的景物中,春风是最难描写的,作者采用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的写法,把它写得形象可感。阅读下边的散文诗,举例说明这首诗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春天的。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下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层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犁铧的镜面滑过去了。

啊,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同类题4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

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

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1)鲁肃过寻阳(_________) (2)即刮目相待(_________
(3)为郢州 (_________)   (4)母其以劳生疾 (__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昼之所读,夜辄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中孙权告诉了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这两种读书方法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4】乙文中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小题5】在社会上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他们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反正都是出去打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