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 (2)解衣睡(__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 (4)竹柏影也(________)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即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小题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3 04:4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巳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节选自南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注①巉(chán):险峻陡峭。②干:冲。③信:果真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字。
(1)无与为乐者(______)
(2)少闲人(______)
(3)数十里外望之(______)
(4)已非它山可(______)
【小题2】用“/”为乙文的画线句标出两处停顿。
愈 近 愈 秀 冬 夏 晴 雨 姿 态 万 变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小题4】甲文末尾“闲人”二字,既有自嘲清闲之意,又有____之情。乙文作者以“____”概括了小孤山的两大特点。在写小孤山前先写金山、焦山,是用了____的手法。

同类题2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用“/”为下面句子画线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小题2】解释下列加粗加点的词。
(1)晓雾将(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
(3)怀民亦未(______)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
⑵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状如松江鲈 山水美,古来共谈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东皋薄暮
C.岁十月之望 日暮乡关何处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微颔之
【小题4】请将(乙)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