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中力拉崩倒之声(______)(2)不能其一处也。(_______)
(3)无不毕 (______) (4)立或卧。 (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小题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4 02:5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比较阅读下面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⑵此事古难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中“水调歌头”是词牌,“明月几时有”是题目;乙选文中“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
B.两选文都是千古名篇,以情动人。甲词兄弟情中演绎着世间情、天下情,乙文君臣情中蕴含着家国情、民族情。
C.甲词写景,借明月之景议论抒情,语言华美斐然;乙选文叙事、达情、言志,言辞朴实恳切。
D.甲词词前小序,以记叙的笔调,交代作词的时间和原因,起到了为全词铺叙的作用。乙选文前两段也是以叙述的笔法,交代了“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两件事,叙事有些拖沓,削弱了后面的议论抒情。
【小题4】乙选文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是谦辞,使得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收缩中深化。甲词末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境界豁然大开,主题顿然升华。请就甲词末尾的这一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甲词划线的三个“三言句式”连用,不仅是词格律的要求,而且形成排比,富有情势,为下文议论抒情蓄势。乙选文划线句子“当”领起的六个“四言句式”,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品析。

同类题5

比较阅读《女娲造人》和《风俗通》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女娲造人

王珂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地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地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地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地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架,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烦了。怎样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却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风俗通》选段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注释)①抟(tuán):捏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④絙(ɡēnɡ):粗绳索。
【小题1】关于女娲造人的方法,两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表。
《女娲造人》
《风俗通》
揉泥成团造人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造人
“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③________________造人
 “因置婚姻”
 
【小题2】《女娲造人》是根据古代有关记叙改写的,对照《风俗通》里的记载,作者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
【小题3】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加点词在文中的作用。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架,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小题4】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描绘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样一个温馨美好的场景。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