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选自《木兰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5 02:4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月亭记》)

【小题1】有关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下列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B.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C.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D.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者谁? 遂书以其亭焉
B.望蔚然而深秀者  修来此
C.山水之  其地僻而事简
D.行六七里   之僧智仙也
【小题3】下面有关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写法,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分别交待了“醉翁亭”、“丰乐亭”得名的原因。
B.选段中的乙文对四季景物进行了描写,甲文则侧重于由远及近的描绘。
C.甲乙两文最大特点是借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D.甲乙两文所表达的主题不同,甲文主要表达饮酒之乐,乙文主要表达丰年之乐。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盖以诱
B.缀行远/意暇
C.狼不敢/乃悟狼假寐
D.一狼得骨/增笑耳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小题3】文章结尾的议论有什么作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题4】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大都是贬义词,体现了汉文化对狼的排斥。阅读下面知识链接,关于狼的形象你又有哪些新的认知,请把知识链接后面的一副与狼相关的对联补充完整。

在科学家眼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狼是群居性极高的物种。一群狼的数量正常在7匹左右,即所谓七匹狼,也有部分狼群达到过30匹以上,通常以家庭为单位,每一匹狼都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狼的耐力很好,它们有能力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奔跑20公里。智商高度发达,可以通过气味、叫声、肢体动作进行沟通。狼的寿命大约是十二到十四年。在群体中成长的小狼,非但只有父母呵护备至,族群的其他份子,也会对狼崽爱护有加。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狼的耐心总是令人惊奇,它们可以为一个目标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丝毫不觉厌烦。狼的态度很单纯,那就是对成功坚定不移地向往,正因为此才使得狼得以千心万苦地生存下来。狼群的群居习性成为决定它们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此狼群很少真正受到其它动物的威胁,使它们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之一。

横批:还是那只狼
上联:传统文化中凶残贪婪阴险狡诈千夫所指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处(通“缺”,中断。)
B.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C.虽乘御风(飞奔的马)
D.每至晴初旦(下霜)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
B.春冬时/已而细柳
C.湍绿潭/可以调
D.乘奔御风/我之死,有子存焉
【小题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B.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翻译: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D.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翻译: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本来就是可以被偷袭和俘虏的。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特别是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的特点。
D.《愚公移山》一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因,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黯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髙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寢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此之谓乎/丘未得志也
B.弗,不知其善也/孔子鼓琴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也/寒暑易节,始一
D.学不思则罔/黑
【小题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甲)文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小题4】(乙)文中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孔子在学琴的过程是怎样“知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