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思而不学则   殆:
(2)博学而笃志    笃志: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小题4】“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5 08:4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名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七十三,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服:服丧。②心丧:古时谓老师去世,弟子守丧,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③庐于冢上:在墓旁搭了一间小房住下。④百有余室:一百多家。⑤太史公:司马迁自称。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像高山一样令人仰慕,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⑦余袛回留之: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名 丘 字 仲 尼 姓 孔 氏。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 (3)三年心丧 (4)相诀而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好之者不如之者   ②公大笑
B.①乐亦在其矣 ②过不至
C.①诸生以时礼其家   ②传不
D.①谓至圣矣 ②撒盐空中差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小题5】乙文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现了世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世人敬仰孔子的原因。

同类题3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不亦
⑵博学而笃志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处停顿。
人 不 堪 其 忧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中:打着。 ②所以:……的原因。 ③弗:不。 ④报:报告。
⑴下列选项中的“而”字用法和“退而习之三年”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B.切问而近思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择其善者而从之
⑵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他回去练习、思考,这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哪句话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关尹子教给列子的仅仅是射箭吗?请用链接材料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乎(同“悦”,愉快)
B.吾日三吾身(反省)
C.非宁静无以致远(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D.险躁则不能性(达到)
【小题2】下列对甲文第⑥句中画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句中的“君子”与乙文中的“君子”意思相同,都指有才德的人。
B.甲乙两文都强调了要重视品德修养,治学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惜时。
C.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
D.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是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小题4】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填空)
【小题5】下列加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朋友交而不乎。(信:真诚,诚实)
B.温而知新。(故:指学过的知识)
C.思而不学则。(殆:懈怠)
D.切问而近。(思:思考,考虑)
【小题6】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