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选自《治国安民》)

(注)①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舜于畎亩之中
(2)而死于乐也
(3)人恒
(4)益其所不能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文段甲中孟子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语段乙,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语段甲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有什么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2 04:4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入:_______  (2)乱:_______  (3)敌国: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市 一反三 足轻重 轻妄动
B.人过 目个忘 悔自新  言其实
C.衡于 不足为 深思熟 处心积
D.征于 声俱厉 眉飞舞 喜形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管夷吾于士(_________)(2)必先其心志(___________)(3)于虑(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列举六位出身低微、经历磨难后成就大业的历史名人事例,证明逆境成才的观点。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分别从人们的内在意志和外在形体两方面说明了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的道理。
C.从国家上升为个人,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孟子主要从人才造就和国家治理两方面来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

同类题3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官,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其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勿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有删改)

(注)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 发:打开。⑤橐(tuó):口袋的一种。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岂不大丈夫哉(是)B.得志,与民之(遵循)
C.御史学官(到)D.属吏伏谒(都)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倒悬/父命B.独行道/迁淳安知县
C.顺为正者 /谒当属礼D.是焉得大丈夫乎/昨闻海令母寿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又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先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中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小题5】包拯、海瑞在民间人称“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同类题4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之,宁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德行》

(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德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②友人语巨伯曰    语:
③不忍委之 委:
④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以:
【小题2】甲、乙两篇文章在“生”和“义”的选择上有相同之处,请你结合原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乙、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对“义”也有相同的价值追求,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