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朗诵词)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小题1】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B.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C.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小题2】对“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以及后来的两汉、隋、唐、宋等多个强大统一的王朝,其核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城市建设、文学艺术都产生于黄河流域,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最早发现的是黄河,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小题3】下面是对《黄河颂》的主旨探究,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黄河颂》中雄奇的想象和现实的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词明快刚健,具有音乐阳刚之美。
B.《黄河颂》赞美了黄河雄伟的自然气势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孕育、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C.《黄河颂》歌唱了苦难与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像黄河巨人一样的伟大坚强。
D.《黄河颂》描写出数千年来黄河的光荣历史,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不屈、顽强抗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7:4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内选段,完成题目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于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们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第④段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委屈”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⑦段中母亲“变了主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第⑧段中的划线句,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强调母亲的“瘦”和“不算重”,又强调儿子的“幼小”和“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节选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小题1】根据赵州桥的第(二)、(三)两个特点,可以概括出中国石拱桥设计施工的优良传统是_______
【小题2】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跪拜乡土

刘志坚

一位友人去台湾观光,在一间茶棚里闲聊时,竟遇到了一位同村乡亲。那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喜滋滋地问家乡情况,问他熟悉的亲人,问门前的清江水,一问一答,竟勾起了老人的思乡之情,萌发了回乡看看的念头,而且这愿望很强烈。临别时,还即兴赋诗一首:君自故乡来,无端惹乡愁。门前清江水,是否至今流?

老人故里,已没有了亲人,但逢此盛世,三通既畅,为何不回去看看?为了不负等待了60年的梦想,怎么也得回乡一趟。他当即向乡人许诺,适当时候,一定回乡来看看。

不到一年,这位滞留海外的游子,真的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家乡。

有乡亲问:“父母不在了,又无亲人,回来看看,看什么呢?”

老人说:“一是回来看乡亲,乡亲就是我的父母,我的亲人。二是回来感恩,感恩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是啊,老人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家园不在,这方热土还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正是这方热土,养育了先人,养育了自己。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这是他的胞衣地,这里有他父母的坟莹,虽然只是一堆黄土,却埋着父母的期盼,与自己血脉相系相迹。这山水,这故地,这清江,甚至父母栖身之所早已散去的炊烟,都与自己脉息相系,感情相通,让他魂梦相守。于是他对着这一方父母故地,对着这方魂牵梦绕的山水,这熟稔的土地,焚纸拈香,长恸而歌,长跪而拜。他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对乡土的挚爱,是一份溫馨的眷恋。乡土乡情,总是难忘。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怀,这种恋乡情结,与生命同在,终生守望。

跪拜故乡,就是跪拜土地。这土地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你可以远离,但不可以割舍。土地是母亲,是人民,是一切生灵的根基。我们跪拜是一种心接地气的活法,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生地,一个故乡,没有选择,这是你的命之根,生之源。它为我们承载很多,山水的仁慈,土地的博爱,谷物的恩泽,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以鞠躬的方式,贴近它,守候它,顶礼它,让我们总是心存敬畏,皈依在它脚下。

八旬老人,千里回乡,跪拜乡土,故乡在变,但那惦念和感恩之情是不变的,一如门前清江水,一直向东,日夜长流。正如老人“回乡有感”所吟:

白发回乡一梦中,故园已非旧时容。只有门前清江水,涛声日夜水朝东。

【小题1】结合全文,请说说标题“跪拜乡土”的含义。
【小题2】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
【小题3】赏析下面的语句。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
【小题4】文章开头、结尾都引用了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丑猫

①每次瞥见院子里有猫跑过,我就会想起以前我们这个院子里生活过的一只 小猫。邻居们对这只猫都很熟悉,叫它丑猫。固然,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从哪儿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只被抛弃的猫,因为它一直对人心存依恋。

②这只被叫做丑猫的猫真的很丑,只有一只左眼,右眼处是一个黑乎乎的令人惊骇的深洞。右耳也残缺不全了。一条又宽又长的伤疤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肩上。右后腿不知何时折断又接上了,但已经严重弯曲。尾巴早就没了,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总是翘着。全身暗灰色的毛脏兮兮的,黑色的条纹已经很难分辨出来。凡见过这只猫的人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只猫真丑!

③因为这只猫相貌丑陋,所以邻居们都不喜欢它。孩子们看见它远远地就绕开了,更别提摸摸它抱抱它了;大人们一看见它就吓唬它驱逐它,甚至还用石头砸它。丑猫有时候想进到楼道里去,但人们只要一发现它想进来,就用浇花的水管子冲它,或用楼门夹它的瓜子。但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丑猫从不对抗。如果人们用水管子冲它,它不跑也不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凭冷水淋到身上;如果人们扔东西砸它,它也只是轻轻地抬抬爪子,好像在请求人们的谅解。

④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如果有哪个胆大的孩子瞥见它没有躲开,它就赶忙跑过去,用头蹭人家的手,一边蹭,还一边喵瞄地高声叫着,希望能得到一点点温柔的抚摩;如果有谁愿意破天荒地抱抱它,它就急忙舔舔人家的衣角或者它能够得着的东西,渴望能留住这一刻难得的温情。但更多的时候,丑猫得到的都是厌弃和驱赶。

⑤有一天,一个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丑猫的头上:孤独的丑猫朝附近的几只狗走了过去,它大概是太寂寞了,想和那几只狗交个朋友吧,但没想到那几只狗却毫不留情地咬伤了它。我在屋子里听到丑猫凄惨的叫声,急忙跑了出去。等我跑到丑猫跟前时,丑猫正躺在地上,身子蜷缩成了一团,全身血肉模糊,脸上挂满了泪痕,已经岌岌可危了。丑猫不幸的一生就要走到尽头了。我把它从地上抱了起来,它声音嘶哑,艰难地喘着气。我双手抱着它,一动也不敢动,唯恐再弄痛了它,但它却挣扎着要舔一舔我的手。我把它搂到了胸前,它的头紧紧地贴到我的 手掌上,用那只黄黄的小眼睛注视着我。突然,我听到它用微弱的声音“喵”地叫了一声。显然,这只猫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后,仍然渴望着一丝怜爱,或是一丝同情!当时,我觉得我怀里的这只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它从没想过要咬我,要挠我,或者摆脱开我的怀抱,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减轻它的痛苦。丑猫就这样在我的怀中慢慢地死去了,没能等我把它抱回家。

⑥丑猫只是身体残疾,而我们人类是心灵残疾。我们对那些形象优美的生物关爱有加,而对那些卑微弱小的生灵却漠不关心。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小题1】简要说明第②自然段对丑猫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连续用两个“如果……就……”来描写丑猫的幻想,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3】第⑤自然段中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请简要概括说明其理由。
【小题4】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丑猫的命运引发你哪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