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同学应在
_________(填“M”或“N”)侧观察端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
A′、
B′、
C′与物
A、
B、
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乙)“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5)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在光具座上依次将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调节到
________________。随着蜡烛的燃烧,像逐渐向上移动,调节像至中央,可将蜡烛
________,或将透镜
________。
A、往上移 B、往下移 C、往左移 D、往右移
(6)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从远处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光屏应向
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
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倒立的像:当物体距凸透镜9cm时,则(
__________)
A.一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B.一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C.可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D.可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