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只有深入阅读,才能感悟其精髓;一篇文章,只有沉浸其中,方能领会其思想。但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现象,请人来读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然后让其把读后的感受做成10~30分钟的录音或者视频交给自己——请人代替自己“读书”。这种不用花费自己过多时间的“读书”方式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1)“蹭”原有摩擦之义,生活中难免磕磕蹭蹭。如今,“蹭”又有了新含义,成为很多人的喜好。蹭流量乐在其中,蹭热点乐此不疲,学知识可蹭课,沾口福则蹭饭。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你对生活中的“蹭”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
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著名作家张爱玲女士说:“出名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国学大师汤用彤告诫后人要“沉潜”“沉”,就是要有厚重的积淀,真正沉到最底层;“潜”,就是要深藏不露,安心在不为人知的底层中发展。
1929年,清华破格录取数学仅考15分的钱钟书,被传为佳话;八十年后,在同一所学校决定降分录取少女作家蒋方舟时,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这一做法的人认为,清华的6名教授讨论一致认为蒋方舟文学才华突出,没有破例就没有大师,加60分无可厚非。这样有利发现人才,也有利于一考定终身的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反对此举的人认为:这一举动能否确保对其他考生公平?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破格降分,这个标准如何制定?这样的做法是否真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